document.write("
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时间打分
新华网博克《何必易名》研究降水机制和利用机制、恢复大西北曾有的降水强度,有了水,就有了土地,有了粮食!
水资源短缺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绕不过去的坎,气候问题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复杂系统复杂问题。可是“气候变暖”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如果我们找不到妥善的应对措施和研究计划,我们将只能承受大自然的干旱化灾难和社会的倒退。
人类对气候问题的现代认识只有数百年,而古文明,包括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整体认识何止数千年!中国汉代之后有二十四节气、汉代之前有“举时令”,虽然它不及气象卫星在空间上实拍大气气旋那么直观,但在时间上的瞻前顾后,古人又是怎样把握气候变化的?不正是我们应该借鉴和思考的吗!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说,西方要想赶上中国古代的整体科学观,还需要一千年。这是钱先生提出大系统观念之后的体会,也是少数人在现代学术前沿研究复杂系统问题之后得到的负责任认识。
我的文章如下:
[url=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49531316 ] 发展论坛 > 深水区[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是什么关系?] [/url]
[url= 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49957653]
新华网>发展论坛>三农栏目>[西部大开发,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简略版) ] [/url]
http://forum.xinhuanet.com/search.jsp?sw=suzhou9707&tg=-1&search=%CB%D1%CB%F7
2008/4/7 0:21:213分
查看评论详细内容及更多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