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改善党的执政方式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4 9:49:5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由中央党校政法部主办、辽宁省委党校、丹东市委党校协办的全国党校系统“构建和谐社会与改善党的执政方式”理论研讨会前不久在辽宁省丹东市委党校召开。来自北京、辽宁、山东等省市地党校系统的9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主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改善党的执政方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讨。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改善党的执政方式的理论问题

  1、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所在,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有学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它拓展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和谐社会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人类基本价值观念问题上的一大贡献,是能够与西方社会提出的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量齐观的概念体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有学者从权利角度认为,和谐权可以作为超越自由权、生存权和发展权三代人权之后的第四代人权,作为一种中国化的权利话语,和谐权通过和谐和权利之间的交融体现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2、共产党执政的价值目标和执政理念问题。有学者认为,社会有序、民众富裕、制度正义是执政党要实现的三大价值目标。其中,社会有序是首要价值目标;民众富裕是必要价值目标;制度正义是最高价值目标。有学者认为,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应当培育“权利本位理念”并以该理念指导立法、执法、司法及法律监督活动,切实保护权利并对其提供有效地救济。还有学者提出,实现依法执政,必须确立执政观、合法观、人权观、合作观和稳定观等基础观念。

  二、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改善党的执政方式的实践问题

  1、关于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有学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市场取向的改革为动力,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着力点。有学者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要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其实质就是确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性地位,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示范者和实践者。还有学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政治作为秩序前提和制度保障;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树立法律权威;必须和依法治理统一起来,塑造理性的法治客体、锤炼顺畅的法治环节;必须建立社会公正体系,制定以社会公正为取向的社会政策。在讨论中,有的学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意表达和实现机制、社会对话协商机制、决策中合法反对机制,必须妥善处理和解决信访造成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必须注重中间阶层和利益集团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与会学者还就和谐社会建设中文化道德领域的问题展开讨论。

  2、关于依法执政问题。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有学者提出,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谋求执政合法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建构的一部分,依法执政必须将领导立法作为首要职能和任务,必须以依宪执政为核心,将自己的执政方式纳入宪法的轨道。为了实现依法执政,必须抓住执政的关键环节,有学者认为,党的领导人依法进入国家政权组织机构内部,担任各级政权机关的负责人,通过领导立法,实现对国家机构的领导、履行执政职能。有学者认为,依法执政必须适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认为这是促进司法独立、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建议司法系统应实行人、财、物条条管理。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注重研究政党政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实际作用的“活法”、“软法”;注重研究一些国家的政党法,为我国的党际关系法律化做好理论准备。

  与会学者认为,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应该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其他举措统一起来,形成体制改革的总体合力。在研讨中,有学者建议,在制度建设上要重视对政治体制改革整体目标的设计,重点解决权力运行机制和权力监督机制,建议在制度设计时,要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龙头”,以改进和完善人大制度为“轴心”,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有学者认为,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建议从党内基层民主做法,积极推动基层选举创新性做法的制度化、法制化,形成宽松良好的有利于制度创新的政治生态,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平台和制度空间。

  最后,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只有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条件下,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吸取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摒弃传统执政方式的不合理成分,继承传统执政方式中的合理做法,根据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适时推进执政方式向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方向转变,才能完成这一重大历史转变。党校系统的学者专家有责任、有信心推进执政理论研究。为此,必须整合政治学、法学、党建、科社、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学术力量,促进学科交流互动,既要大胆借鉴、为我所用,又必须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形成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理论概念体系,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执政模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