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要重视入侵种对农业的危害
作者:张可佳  文章来源:市场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4 22:52:1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福寿螺让131个北京人感染上广州管圆线虫病,终于引起广泛关注。”河北大学贝类专家吴岷感叹,这种适应性极强的外来入侵种对我国农业已造成很大威胁,早该引起重视了。

  吴岷说,它不仅危害水稻和水生植物,而且已殃及红薯、莲类、慈姑、菱角、白菜、菠菜、豆角、芋头等众多农作物,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目前,福寿螺(学名大瓶螺)在我国已从南向北蔓延至北纬30度附近。专家提醒说,由于它的环境适应能力极强,能通过各种调节方式渡过逆境,所以,很可能继续向北推进。其所到之处,土著的田螺科淡水贝类悄然绝迹。遗憾的是,现在,还没有防治办法对付这个让全世界都感到头疼的福寿螺。

  其实,福寿螺进入世人视野不过30多年。最早它是作为食物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被引入东南亚,1980年被引入我国台湾,1981年进入广东、广西。直到2002年福寿螺在美国还被作为宠物引入。互联网交易加快了福寿螺的传播速度。

  据了解,在夏威夷,农民把它放入芋田,期望收获芋头又卖螺肉,但没想到“赔了夫人又折兵”,芋头无收,反招徕寄生虫危害和无穷的烦恼。现在,世界所有有福寿螺分布的国家都已将其定为有害生物。

  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司一位主管官员刚刚从广西考察归来,他对繁殖迅速的福寿螺印象深刻:“稻田、池塘、河沟,到处可以看到红色的螺卵,这些螺耐逆力极强,食性杂又特能吃,人们本以为能用它防治杂草,却没料到它更疯狂地吃稻叶,种稻的农民都拿它没办法。清理的速度赶不上繁殖的速度。”

  据吴岷介绍,由于人们对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市场前景以及它对生物群落的危害性认识极度缺乏,盲目引进后又没有任何管理和监测,导致在随意抛弃等失控状态下,形成灾难性蔓延。有些地区的洪水也加速了福寿螺的蔓延。有学者在温州监测到,福寿螺每年平均向北扩张10公里。

  据透露,环保总局正在拟定第二批外来入侵种的名单,列入其中的都是对经济发展及人民健康已构成威胁的有害物种。“名单公布只是第一步。”环保总局一位官员说,福寿螺虽然被列进第一批名单,但我国对福寿螺的普查工作还没有做,哪些省有,有多大损害,都还不清楚。

  这位官员表示,因为福寿螺事件已超出生态威胁的范畴,影响到人的健康安全,所以引起工商、卫生等部门高度重视,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已开始了积极的沟通和合作,目前在设法找到福寿螺的“出口”。有建议将其干燥粉碎作饲料,但去壳加工麻烦,其肉又易腐烂,不是好方案。至今科学家还没有发现有效防治它的“天敌”,而且即使福寿螺在南美有“天敌”,也不能盲目引入。因为“天敌”在原生环境中能与相对应的物种保持平衡,被迁移后就未必保持同样的功能了。

  据吴岷、冯伟明等专家的初步研究,家鸭和鲤鱼可能捕食福寿螺的幼螺。日本学者也在尝试用水龟、水蛭、鸭子和鱼取食幼螺。

  吴岷称,广东遭受福寿螺害的范围已有37个县,13万公顷稻田受灾。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主要在早晚稻插秧后到露晒田之前,严重的减产64%。而这比起印尼爪哇岛4个重要水稻产区所遭受的福寿螺灾害来,还算轻的,那里,在2000年到2003年的短短3年内,福寿螺危害面积扩展了170倍。

  吴岷最后强调,这种螺除了吃植物叶子,也吃鼠类的粪便,因此极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更麻烦的是,老鼠又来吃福寿螺,导致螺与鼠之间的恶性循环。而人又去吃这些随时可能感染寄生虫的螺。据部分统计,我国已发生300多例嗜曙红细胞脑膜脑炎病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