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拯救“水中大熊猫” 探访中华鲟繁殖保护全过程
作者:李政葳  文章来源:光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4/15 9:20:5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编者按:中华鲟被视为是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风向标。作为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流域面积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水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然而如今,在长江四大旗舰物种中,白鲟、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中华鲟与江豚则面临极度濒危,进入最后的“保种”阶段。国家为此专门成立了救护中华鲟的人工繁殖研究所。经过专业人员多年的努力,中华鲟不但免遭灭绝的厄运,数量还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趋势。近日,在“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调研采访过程中,光明网记者探访了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这里有我国最大的中华鲟苗种培育车间,以了解中华鲟增殖与放流的全过程。

拯救“水中大熊猫” 探访中华鲟繁殖保护全过程(组图)

  展馆内中华鲟水下畅游,吸引了不少游人围观。

  文/图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从湖北宜昌的市中心出发,沿着宜兴公路驱车前行,约半个小时的车程,一行人便来到了宜昌夷陵区地界,沿着公路右侧的黄柏河远望,一处江心岛逐渐清晰。“这里便是中华鲟研究所所在地。”同行的向导说,这里总共占地12公顷,是国内唯一一家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专业科研机构,多年来也以展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而得名。

    中华鲟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4亿年,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有“水中大熊猫”之美称。1988年,中华鲟也被列为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研究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包括了鲟鱼馆、标本馆、水族长廊、展览厅以及中华鲟生产养殖车间,游客可以欣赏到素有“水中大熊猫”美誉的各种规格的中华鲟,以及十余种世界各国的鲟鱼,还有种类繁多的热带鱼、长江名特鱼等。

拯救“水中大熊猫” 探访中华鲟繁殖保护全过程(组图)

  展馆内陈列着各类鲟鱼标本

  研究所的展馆内陈列的大量中华鲟标本颇引人注意。从标本的外观看,中华鲟与白鲟的外型非常容易区分,而与长江鲟却有着几分相似;从特点上看,中华鲟呈硕长体态,成鱼体长可达五米,体重超过千斤;从形体上看,中华鲟体形仿锤状,长着扫帚式的尾巴,背部、体侧、腹部长有多行骨板,如同武士身披着一身的胄甲。

  “中华鲟具有独有的生活习性,繁衍生息需要往返于长江、大海之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华鲟是典型的咸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游性鱼类,每年夏秋两季,成群结队的中华鲟由生活在长江口外的浅海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回到自己的“故乡”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cm左右,这些“游子”又携带儿女顺流而下旅居海外。

  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涉水工程、滥捕滥捞、航运发展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华鲟找不到理想的产卵场。为此,国家在长江流域建立了很多国家级、省市级的保护区,并且专门成立了救护中华鲟的人工繁殖研究所,从葛洲坝下的宜昌江段将成熟的中华鲟捕捞回来,采用人工繁殖方法,孵化出鱼苗,将鱼苗培育到一定规格后再放回长江,从而使中华鲟不但免遭灭绝的厄运,鱼苗的数量也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光明网记者来到了中华鲟生产养殖车间,见到了稀有的中华鲟“真身”。车间内,十余个直径近10米的养殖池交错排布,每个水池内养着大小不一的中华鲟。“这是我国最大的中华鲟苗种车间。”中华鲟研究所所长陈磊介绍,养殖池内的水源由机器带动随时更换,池内水温、水质也都会全天检测,还配置摄像头进行24小时监控中华鲟的生活动态,“池内有些养大的中华鲟有200多公斤,抓取时人工很难办到,需要用到专业的捕捞设备。”

拯救“水中大熊猫” 探访中华鲟繁殖保护全过程(组图)

  中华鲟生产养殖车间内的养殖池

拯救“水中大熊猫” 探访中华鲟繁殖保护全过程(组图)

  中华鲟生产养殖车间养殖池内的育苗鱼种

  为了培育中华鲟鱼鱼苗,每年研究所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如此一来是否得不偿失?“培育鱼种是为了整个生态系统!”面对外界的疑问,陈磊常这样回答。在他看来,这项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因为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后,水温、水质都会发生变化,会导致水中鱼类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样一来藻类就大幅繁殖,更加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如果有一天河流中没有了鱼类,还能都称之为‘河流’吗?”

拯救“水中大熊猫” 探访中华鲟繁殖保护全过程(组图)

  中华鲟生产养殖车间养殖池内的育苗鱼种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