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追求科学可持续地发展生产力
作者:孙潜彤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19 13:03:4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10月8日至10日在沈阳举行的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已圆满落下帷幕,而其所传递的重要信息值得回味。大会中的精彩发言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追求科学可持续地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话题一:

    竞争力如何持续

    建议:1.让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2.发展更多依靠技术进步

    本届世界生产力大会的一个基础认识是:中国生产力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处于活跃的领跑期。出席大会的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主席让—克罗德·劳森明确表示,中国将成为今后20年内引领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国家之一。他认为,在生产力发展上,一些国家将会落后,另一些国家将会领先,而正在崛起的中国将会是这些领先者之一。他表示,中国有许多优势,使得这种领先成为可能。崛起的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众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工厂和研发中心,许多最新技术在中国得到使用,而很多最新技术也从这块土地上诞生,未来20年内,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他说,中国人从来不缺少智慧。今后20年内,来自中国的发明将会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而这将极大地提高世界生产力。

    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确实引人注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中国GDP达到22350亿美元,人均GDP为1703美元,GDP总量位居世界第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年均9.6%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增长了11倍。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5年的约5%。2000年至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5%,已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助推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10月9日在大会上说,按现行汇率计算,预计2010年中国GDP将达到3.2万亿美元,人均GDP将达到2400美元。

    然而保持持久的竞争能力和快速发展的活力还面临新的挑战。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总裁约翰·西普10月10日在沈阳说,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他特别关注中国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他说,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已经认识到增长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类、社会和环境的问题。一项值得称赞的承诺是,通过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用以支持部分还没有从这一增长中很快获益的地区。他分析说,规划中所包含的目标之一就是在未来5年内将每一单位GDP所耗费的能源成本降低20%。更进一步说,中国正朝着建设一个强大的服务业而前进。一个较好的例子就是位居竞争力联盟第11位的爱尔兰,它已经从农业阶段、传统制造业阶段发展为一个逐渐以高科技和国际贸易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体。

    提高国家竞争力显然不完全是加快发展速度的事情。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竞争力中心提出,国家竞争力基于以下各项因素:经济绩效,它包括国内经济、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就业与价格;政府效率,它涵盖财政金融、财政政策、制度框架、企业立法、社会架构;企业效率,它包括生产率、劳动力市场、财务管理、管理实务、管理态度及价值观;基础设施,它包括基础的、技术的、科学的。   

    话题二:

    如何建设经济强国

    建议: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

    3.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出席世界生产力大会的各国专家学者均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感到惊奇,称赞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可喜的是,清醒的认识来自我们自己。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举出一些比较数字,2005年中国人均GDP为1703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21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4,大体上与乌克兰、摩洛哥相当,全球排第110位。另外,中国经济还存在效率不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突出问题。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约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中国虽然已是全球的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

    这是一个非常理智的自我判断。

    这一判断有助于让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困难,使我们抓住机遇,更快发展。应该看到,中国经济不够强,首先表现在一些“硬指标”方面。比如,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很大,但人均创造的价值不多,人均拥有的资源和财富都非常有限。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仍然很低,技术装备水平也很低,所生产的产品虽然数量多,但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并不高。与此同时,我们还为大量生产付出了能源和环境的代价。而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由于创新能力不足,我们缺少足够的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以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授予量来说,我们手中的发明专利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这样的差距是相当大的,是十分明显的。其次,我国的“软实力”仍然不强。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发展起步晚,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是后来者。此外,在管理、人力资源素质等方面的欠缺,同样影响了国家的强大。

    在大会举行的分论坛中,许多专家发言指出,要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必须做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企业做大做强、营造自主创新环境三篇大文章。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彻底改变“以速度高低论长短”的政绩考核体系,淡化GDP指标,强化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内容;要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一个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制,特别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使之到位而不越位,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要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关键是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支持企业,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推动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积极鼓励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再次,要努力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更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话题三:

    如何建设人力资本大国

    建议:1.继续适度控制人口数量

    2.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

    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在本届大会上发言时说,中国过去30年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适度控制两大世界奇迹。经济快速增长使2.5亿人脱离贫困,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中国创造的另一个奇迹是在人口控制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确立了正确的人口发展战略,由于稳妥的人口政策,中国的人口减少了4亿,相当于西欧的总人口。如以当时总和生育率5.8计算,到2005年底,中国人口就是17亿而非13亿。到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将先后迎来相互迭加和交织的三大人口高峰,即总人口高峰、劳动年龄人口高峰和老年人口高峰。三大人口高峰对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提出了巨大需求,这一切都呼唤着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今后,中国政府一方面要继续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提高现有人口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相应地,中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将从单一的人口控制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型。 

    “继续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想方设法把人口变成资源,把人力资本变成一种财富。”赵白鸽的讲话引起许多专家的共鸣。他们认为,中国目前主要从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从促进生产力提高的角度看,意味着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要素。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更多地投资于“劳动者”。

    投资于“劳动者”,今天亟待解决的问题至少有3个:一是健康;二是教育;三是收入分配。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刚刚结束,所研究的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议题,其中关注的焦点就是为更广大的人群提供教育、医疗,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对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对“人”健康和教育的投资将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这是中国竞争力继续领跑世界的关键因素。

    今天中国的1.4亿职工中具有中级工职称的仅占35%,高级工更少,仅占3.5%。目前我国制造业水平之所以不高,并不完全是设计不出先进的产品,很大一个原因是在生产工艺、制造技术上“卡了壳”。据测算,到2010年,中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至25%,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所以在教育问题上,除了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还要尽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继续教育体系。中国计划到2010年在广大农村地区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力争提高到4%,这都将推动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认为,中国的做法符合世界对“生产效率”概念的理解————“生产效率”现在已不仅包括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还包括一个国家对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由于疾病、缺乏教育、缺乏好的就业机会而失业的人们无法实现其潜在产出,这对社会而言意味着损失。

    让—克罗德·劳森在会上说,中国政府对“人”的重视将会使这个国家的竞争力大大提高。

    话题四:

    如何发展绿色生产力

    建议:1.解决环境问题

    2.建设和谐生态

    让—克罗德·劳森说:“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同低污染、低消耗、回收利用、节约资源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紧密结合到一起,生产绿色产品。”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自然环境的威胁主要有住宅、交通、休闲场所用地的继续开发;自然资源使用及废弃方式的改变;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自然栖息地日益割裂独立;不应受打扰的区域内娱乐活动却日益增加;尽管全球已取得一些治理成绩,但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地污染的负担仍在加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6%的高增长。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预测,未来1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翻两番,如果按目前的污染水平发展下去,污染负荷还将增加四至五倍。实践证明,拼资源、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实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模式已迫在眉睫。

    会议讨论认为,要坚持发展“绿色生产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联合国驻华机构环境和能源委员会主席邵雪民说,提高“绿色生产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不能盲目模仿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模式,应该努力提高生态效率,用最少的资源产出最多的产品,实现资源环境保护的目标。中国是世界上率先颁布有关清洁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国家,中国在发展“绿色生产力”方面将给未来的人们带来福祉。

    祝光耀说,解决环境问题将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中国政府将加快推进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向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的转变,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加快推进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的转变,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加快推进从主要用行政手段保护环境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的转变。推进这三个转变要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环境工程等各项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级政府。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要通过控制污染增量削减污染总量,使其保持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使产业结构与区域环境容量相适应。要依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总量,依靠重点流域区域环保治理工程减排总量,依靠城市群优化发展降低总量,依靠清洁生产削减总量,依靠建设项目以新带老消化总量,依靠强化限期治理、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等管理措施控制总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坚决淘汰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落后生产能力;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控制污染;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别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依此确定不同区域的环境准入门槛。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护环境。大力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和基础装备,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环保企业。

    德国前国务秘书冷格耳在大会上说,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我们既要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更要解决发展问题。只有通过社会各部门的紧密合作才能达成广泛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充满生机和谐的“生态社会”。环境恶化的影响并不会止于国界限制,这使得世界各国的合作成为制定环境政策的中心议题。 

    约翰·西普说:“我们曾热衷于对全要素生产力进行度量,但现在我们将其延伸至全社会要素生产力,将废物利用与能量的运用也包含在内。”世界生产力组织联络网主席乔治·史密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今世界已是一个“扁平”的世界。在以网络为基础的宽广领域里,人们可以不分地点、不分距离、不分语言进行合作与交流。大家用网络彼此联系,有效利用世界上人类共有的资源,促进生产力健康发展。我们未来的幸福联结在一起,共同努力以提高生产力,并分享所得到的成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