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节水型园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下)
作者:沈淑红 倪琪  文章来源:中国园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8 23:00:3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4 刚刚起步——我国节水型园林的发展现状

  随着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已有部分城市认识到园林建设要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走节水型园林道路。他们尝试着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园林建设的实践之中并已初见成效。

  济南市植物园2002年利用毗邻的西大沟,建成了山东省首家园林污水处理工程。通过利用处理后的污水进行灌溉,这项工程每年能节水18余万m3。同时中水灌溉还可以增加植物的养分。

  成都市1998年建成的活水公园,是世界上第一座高扬水资源保护旗帜的主题公园。它由美国艺术家达蒙女士创意,中、美、韩等国专家共同设计建造,以水环境和水污染治理为主题,将水受到污染及治理的过程,用形象、艺术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对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包头市位于中国西北,年平均降雨量仅为300mm,而年均蒸发量高达2300mm。在这种严重缺水的条件下,城市园林部门通过大量栽植耐旱植物,采用喷灌、滴灌技术,利用中水解决部分绿化用水,实现了城市绿化覆盖率逐年上升,2002年达到31%,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2002年联合国人居奖”,并于2000年和2002年两度获得“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5 六大对策——我国发展节水型园林的措施

  虽然我国的节水型园林有所发展,但我国大部分城市仍沿袭着传统的园林发展模式,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认识不足,没有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我国节水型园林的发展。

  5.1 重视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中的园林水系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总体规划阶段,就应合理布局城市各类绿地,充分利用天然的河流、湖泊水系,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水景系统,尽量减少以洁净水源维持各类人工水景用水与城市天然水系、绿地灌溉系统相连,使水资源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

  5.2 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优化植物配置

  植物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合理的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式,是发展节水型园林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植物规划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 

  城市园林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受人为因素的高度干扰,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应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重视乡土树种的推广应用,乡土树种是在长期演变中形成的地域性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同时,乡土树种还具有丰富的林相和季相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景观。因此,乡土树种应成为园林绿化的首选树种。当前,部分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忽视甚至避而不用乡土树种,转而追求一些不适宜当地环境的外来树种,这给养护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

  (2)大量应用耐旱植物 

  耐旱植物包括旱生植物、中生植物的耐旱种类,以及通过培育而成的耐旱园艺品种。耐旱植物的应用,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如柽柳属(Tamarix  spp)。植物花期各异,花色多种多样,花期从早春至深秋,是荒漠、半荒漠地区城镇园林绿化的理想灌木。

  (3)优化园林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应该以乔、灌木为主体,以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为主导,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实验表明,乔灌木的耗水量远低于草坪,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得多,10㎡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与50㎡生长良好的草坪相当。因此,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必须坚持以树木为主体,努力提倡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杜绝“以草代树”现象。

  5.3 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

  在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

  (1)喷灌 

  传统的浇灌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水,还会出现跑水现象,使水流到人行道、街道或车行道上,影响周边环境。喷灌是根据植物品种和土壤、气候状况,适时适量地进行喷洒,不易产生地表迳流和深层渗漏。喷灌比地面灌溉可省水约30%~50%,而且还节省劳力,工效较高。喷灌特别适合于密植、低矮植物(如草坪、灌木、花卉)的灌溉。

  (2)滴灌 

  除具有喷灌的主要优点外,比喷灌更节水(约40%)、节能(50%~70%),但因管道系统分布范围大而增大了投资成本和运行管理的工作量。目前,滴灌主要应用在花卉、灌木及行道树的灌溉上,而在草坪及其他密植植物上应用较少。

  (3)地下滴灌(SDI) 是微灌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发损失小,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园林绿地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

  5.4 充分利用非常规水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用水多来源于居民生活用水,从而造成了居民用水与绿化用水的矛盾。在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园林绿化事业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解决水源问题。而充分利用非常归水,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非常规水是指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地表水、地下水的水源,它包括污水处理回用水、海水、微咸水、雨洪水等。非常规水利用量的多少,是一个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非常规水,是解决城市缺少问题的必要必要手段。

  (1)污水处理回用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水是不可代替的自然资源,但可以再生。城市污水资源化即可缓解供需矛盾,又可减轻污染。污水资源化是实现水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利用污水对城市园林进行灌溉,在以色列、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是以色列,其城市园林80%以上是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结合现代灌溉技术进行灌溉。在我国,利用污水进行绿地灌溉,尚处于起步阶段。

  城市污水量大且相对集中,水量、水质均比较稳定,是可以恒量供水的水源。它们中的很多一部分,通过简单的一级或二级处理后,即可达到园林用水的要求。因此,利用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对城市园林进行灌溉,是节约和保护城市水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

  (2)雨、洪水利用 

  雨、洪水资源化,是城市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又一重要途径。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不仅是指狭义的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它还具有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和地下水位下降、控制雨水迳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广泛的意义。

  园林部门可利用建筑、道路、湖泊等,收集雨水,用于绿地灌溉、景观用水,或建立可渗式路面、采用透水材料铺装,直接增加入渗量。

  (3)海水利用  目前,全世界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海水淡化,将海水转化为生活、工业用水。尤其是中东地区,沙特阿拉伯、以色列等国,70%的淡水资源来自海水。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1958年,到目前为止,以接近国际水平。由于我国水价体系不合理,海水淡化成本表面上远高于自来水,海水淡化技术多用于提供工业用的高纯水。随着我国水价体系的调整,以及海水淡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水淡化用于解决沿海城市和地区淡水紧缺的时代,也将随之而来。届时,沿海城市则可利用淡化海水,满足部分绿地灌溉、人工瀑布、喷泉等景观的需求。

  5.5 利用保水剂

  保水剂(Super  Absorbent  Polymer, 简称SAP)是近20年国际上发展的起来的全新抗旱节水产品。它是一种功能性高分子聚合物,不溶于水,具有“保水、集水、节水”三大功能,可以有效防止水分下渗或蒸发,减少耗水量或灌溉次数,提高水分利用率。如唐山市大城山公园,地貌以坡地、谷地为主,部分地带岩石裸露,土层较薄,蓄水能力较差。在2001年的山体绿化栽植较大树木时,使用了保水剂,结果和历年相比,除天气因素外,浇水次数明显减少,而树木成活率却高达99%,创历年之最。因此,将保水剂有针对性地用于大树移植、新建绿地等对水分需求较高的绿化环节,不仅可减少用水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植物存活率。

  5.6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

  当前,从事园林绿化事业的工作人员中,绝大多数对我国水资源匮乏状况还不甚了解,尚未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一方面,设计人员在设计中,或倾向于大面积的草坪、大型的水景等一些高耗水的景观,或对植物的生态习性不了解,不能合理地配置植物;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和人员在后期养护管理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节水计划和措施。为此,当务之急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使发展节水型园林的观念深入人心。

6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必将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如何有效的利用城市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园林,从而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笔者坚信,在广大园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节水型园林必将成为新型园林的主要建设模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