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借鉴经验加强土壤污染绿色修复与管理
作者:张红振 王金南 …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10 17:20:1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当前,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技术导则,构建土壤污染绿色可持续修复与管理制度,促进提升我国场地修复与再开发过程中的绿色可持续度。

◆张红振 王金南 董璟琦 何军

我国场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为此,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以确保环境质量和人居健康。然而,从一些国际和国内污染场地修复情况看,如果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不健全,很有可能因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二次污染控制不到位而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政策法律。虽然上位法和原则规定上倡导和鼓励采用绿色可持续修复,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但目前我国并没有具体可操作、可实施的相关管理和技术导则。结合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以及我国修复产业、技术、装备和管理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技术导则,构建土壤污染绿色可持续修复与管理制度,促进提升我国场地修复与再开发过程中的绿色可持续度。

结合我国目前土壤修复现状,为了提供较为可行和理性的土地再开发管理决策程序和修复工程方案,笔者认为,我国急需从场地、区域和国家层面,大力推进场地修复管理—工程—技术的绿色可持续协同突破。

首先,在场地层面,场地尺度修复阶段的绿色可持续是最为核心的要求。提高修复过程的绿色度和可持续性是驱动土壤修复技术革新的重要方向,而绿色修复技术提升和绿色修复评价体系工具的完善,对于普及绿色修复理念、促进绿色修复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先进的绿色修复装备、实用的绿色修复材料和一体化的绿色修复技术组合创新应用,正引领全球修复行业的主流市场。为促进和推广绿色修复实践,欧美等发达国家先后开发了系列评估导则和工具,构建了各具特色的绿色修复框架,发布了行业白皮书。据世界银行初步测算,与传统修复相比较,中国推广绿色可持续修复与风险管理,可以在单个场地降低修复成本40%,提高修复效益2倍-3倍。因此,在我国场地修复产业发展的初期,必须加强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装备和评价体系研发推广的引导,这是促进绿色可持续修复的最核心需求。

其次,在区域层面,必须做好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与再开发的全过程把控和优化。要在传统经济利益驱动和修复技术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减少修复活动的负面影响,降低再开发的各方阻力,获得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提升的效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场地绿色修复效益,提升区域棕地再开发可持续性。目前,为了确保人居安全和场地再生,发达国家普遍完成了精细化调查和土地流转动态地图,强化了区域层面土壤修复各环节的监控和监管,在受污染土壤认证、管理和再利用方面建立了严格的法规制度和管理程序。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做好区域尺度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开发全过程的绿色可持续决策支持体系,构建交互式的响应协调机制,从区域尺度环境修复安全监控到区域棕地修复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建立一体化的支撑平台和灵活高效的长效监管机制,从而保障场地个案绿色修复效益的持续增加和顺利实现,强化区域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提升区域土壤修复治理成效,推动区域土壤资源可持续安全利用。

第三,在宏观层面,应构建适合我国绿色可持续修复的管理框架和政策体系。绿色修复的发展趋势,与管理阶段和政策引导高度相关。当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阶段,在国家层面编制了可持续修复行动计划或白皮书,并颁布实施了技术导则和行业管理文件,构建了完整的技术方法体系,开发了系统的评估工具。因此,我国应尽快创新场地环境管理政策和管理机制,构建一套适合我国绿色可持续修复的管理框架和政策体系,实现绿色可持续修复与再开发的落地实施。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