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专家论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
作者:王玉庆等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5 20:46:3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编者按:

  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是一项巨大的系统的社会工程,任重而道远。加强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探讨其中的规律性认识,是极其重要而紧迫的。由中国环境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生态经济研究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等单位联合召开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暨《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研讨会”,于日前在北京举行。与会人士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主编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为主题,就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确保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研讨,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本刊选编了研讨会的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引发忧虑和研究

  王玉庆(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研讨会主持人)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许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在近2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生态、环境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前不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姜春云同志长期关注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约请多位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历经多年,完成了《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该著作从我国生态演变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出发,率先提出了治理生态、保护环境的九大战略和十大保障体系,对国家科学制定宏观战略和方针政策,指导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重要意义。召开这次研讨会,对宣传和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召开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姜春云同志主编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为主题,就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促进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讨。请大家对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发表意见,把这一关系全局、关系国家长远命运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统筹协调是生态治理的首要战略

  高吉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

   在长期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具体表现为水土流失日益加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植被破坏越来越严重,湖泊、湿地面积萎缩,资源破坏加剧、江河断流频率增大,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不仅造成了区域环境质量降低,而且加速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危害强度,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总体趋势仍然是:局部地区有所改善,但整体环境质量仍在不断下降,且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重点轻面,重建设、轻保护,缺乏区域、流域整体思想,缺乏区域生态保护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缺乏生态系统思想,未能从根本上建立人地和谐的自然关系。

  由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主编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在对我国生态环境演变回顾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我国生态治理的总体任务、目标和支撑保障体系。书中提出的生态治理方略高瞻远瞩,切中要害,符合我国实际。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因此,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生态退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类型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烈,都是前所未有的。对这种生态退化如果没有足够的清楚的认识,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减缓或制止,不仅将制约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长远看,甚至将会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根源上剖析了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将统筹协调战略作为生态治理的首要战略。统筹协调,就是总揽全局,统筹兼顾,优选最佳谋略,做出明智抉择,正确处理生态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保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要使人民群众富起来,又要使大地绿起来,这一战略,充分体现了建立正确观念,树立和谐人地关系的理念,对指导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落实生态休养生息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李育材(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当今世界,生态与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性最重大、最紧迫、最具灾难性的问题。为着眼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姜春云同志高瞻远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亲自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并在此基础上主编出版了《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该书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生态与环境治理的九大战略(统筹协调战略、转变生产方式战略、循环经济战略、休养生息战略、资源替代战略、科技创新战略、生态产业发展战略、工程示范带动战略和综合整治战略)。这九大战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对于切实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一系列重大生态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自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索取大大超出了其承受能力,以致自然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严重失衡,很需要休养生息。从我国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态与环境状况每况愈下,自然生态系统更需要休养生息。如何加快水土流失防治和植被恢复步伐,尽快改变生态与环境恶化的局面,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休养生息战略,就是要给自然生态以必要的休养、恢复、生长的时间和空间,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自我维持、修复和更新原理的实际应用。实施这一战略,是尽快补偿生态建设欠账、恢复良好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根据生态学原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地球生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人与自然万物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大自然才能造福人类。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包括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在生态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人类也只有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才会真正有所作为。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这样的认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总是以技术为武器、以征服者自居,无休止地与大自然作斗争,无限制地索取自然资源,包括对土地过度开垦,草原超载过牧,森林过度采伐,湖泊、沼泽及湿地过度垦殖与利用,以及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乱挖乱采、乱堆乱倒等,结果导致了水土流失、洪灾泛滥、河道断流、绿洲消失、沙尘暴肆虐等等一系列生态灾难的发生。大自然向人类的报复和惩罚,反过来构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在这方面历史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生态休养生息战略是根据生态生产力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性原理提出来的。从长远和全局看,生态生产力是无限的;但从短期和局部看,生态生产力是有限的。换句话说,具体的生态生产力有一个上限,即生态生产力的阈值。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其生产力的阈值也各不相同。对于失去更新能力的生态系统,当务之急是要将其生产力恢复到阈值的下限以上、把人们对生态资源的收获量约束在阈值以内。

  实施休养生息战略,归根结底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谋求发展时,既要尊重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又要尊重自然生态规律;既要充分考虑经济与人口增长的需求,又要考虑资源的支撑力和生态与环境的承载力。同时,应当在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把生态的休养生息和恢复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确保生态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休养生息战略应当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依靠自然力量修复和人工治理的关系。不能一讲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治理生态、保护环境,就以为要放弃人工治理。这是片面的也是消极的。强调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进行自我修复,以恢复林草植被,是因为过去在这个方面重视不够,条件也不完全具备。现在通过努力,能够创造出让生态发挥自我修复能力的条件,使得我们有可能用比较短的时间,在大范围内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这只是要求我们在解决水土流失等问题上,必须把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作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而搞人工治理,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应当认识到,人工治理离不开自然的作用,自然恢复也离不开人的作用。我们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而只能在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因势利导,把生态自我修复和人工治理紧密结合起来。

  二、要处理好小区域综合治理与大面积封育保护的关系。我国许多地区人多地少,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必须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其特点是:治理标准高,小范围内治理速度相对快,但投资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治理范围相对较小。而在地广人稀地区更适合大面积封育保护,其特点是:费用低,所需劳力相对少,恢复范围大,整体改善生态效果好,短时期内,可以扩大治理面积,从而大大加快治理恢复的速度、达到初步治理目的,是当前形势下加快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水土保持在治理和恢复方面要抓“一小一大”,既坚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又积极实施大面积的封育保护。

  三、要处理好封与育的关系。封山禁伐、封草禁牧,不是单纯地“封”。而是要在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良好的生态与环境的同时,切实注意在封禁区采取人工育林育草,快速提高封禁区的生物量。为此,要因地制宜地补植、抚育,防治病虫害,采取飞播、安排生态用水等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尽快恢复植被,改善生态,提高防护功能。

  四、要处理好封与用的关系。封山禁伐、封草禁牧是为了恢复良好的生态和环境而采取的手段,并不是目的。在一些降雨量大、植被恢复快的地区,应该以可持续的方式合理而有限度地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使封育保护的成果能够为群众脱贫致富所利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在条件比较好的草原区应实行轮封轮牧,建立合理利用的制度,控制好利用量,严格限制过牧。其中的关键,是要掌握好植物生长利用的规律,其利用的规模和强度要限制在资源再生产的速率之下,不能导致生态破坏和资源过度利用。

 

[1] [2] [3] [4] [5] [6]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