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辜胜阻:高速增长需要与财富积累同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20 0:51:1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改变“总量大而不强增长快而不优”是下一轮经济改革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中央财经大学日前举办的中国改革开放28周年理论研讨会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指出:“带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最重要动力是改革,其中,增量改革最成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令全世界瞩目。从1979年至2005年,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9%,2006年又将取得超过10%的高增长。据世界银行统计,加入W TO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也已经达到13%。总体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以增量改革为起点,通过渐进式路径带动存量改革,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完成。中国的增量改革降低了改革的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辜胜阻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是我国增量改革最突出的表现,它不仅推动了经济的高速成长,同时还造就了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家阶层。28年来,民营经济在体制外的衍生和持续发展壮大,促成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由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从1980年到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18.1%上升到了57.1%;从1978年到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就业人员由21.7%上升到71.7%,工业总产值由22.4%上升到了59.2%。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了55.2%。据预测,2006年至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累计可望达到600亿美元,其中内资民营企业投资将占一半以上。

  引人关注的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与之相应的财富积累和劳动者收入的相应提高。辜胜阻认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要让老百姓都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必须建立和谐的分配关系和劳动关系,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以9%以上的速度增长的同时,分配率(劳动报酬总额占GDP比率)一直偏低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15.7%,下降为2005年的10.8%,如果再加上工资额30%的福利,20多年来,分配率则约在15%-20%之间,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之间。相反,我国财政收入近年以约20%速度递增,远高于GDP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财政收入在GDP中比重由11%上升到16%左右。改变分配率,要改革工资决定机制。要通过引入国际上通行的“三方协调机制”,建立由政府、工会组织和雇主组织组成的三方工资协商机制,以协商机制改变企业职工在工资决定过程中的弱势地位。

  最后,辜胜阻指出,改变“总量大而不强,增长快而不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下一轮经济改革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的GDP总量增长了15倍,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量也攀升到世界第三,但背后也有隐忧。他认为,产品核心技术受控于人,全球价值链受制于人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弱,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大批关键技术设备依赖进口。另外,我国出口量大,但附加值低,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据统计,我国出口贸易额的55%以上来自加工贸易,出口额的大约1500亿美元,被外商“贴牌”销售后,其销售额估计约在至少3万亿美元左右,这类产品的大部分价值被国外处于价值链高端的设计专利和品牌的持有者瓜分。我国的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上换取微薄利润的同时,却遭受着大量反倾销调查,面临着重重贸易壁垒。在为全球消费者带来大量实惠的同时,相关产业职工收入水平却提高缓慢。从支撑高速经济增长的条件来看,物耗过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严重的问题也不能忽视。以当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长期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GDP占全球GDP的4%~5%左右,却消耗了世界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25%的氧

  化铝和40%的水泥。据统计,过去的20年中,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7%~20%。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