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杨欣 为让长江源头清而美
作者:顾阳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21 8:19:1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背景

    12月8日,“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正式揭晓。在当选者中,杨欣————这个中等身材、留着浓密大胡子的男子,格外引人注目。20年来,他用自己的执著和坚守,为保护长江源和藏羚羊不懈努力着。

    在人群中,杨欣特别好认,只要找到那个留着大胡子的中年汉子,准没错。

    与杨欣的对话,也是从他的络腮胡子开始的。

    杨欣说,这大胡子,具有更多的实用价值:青藏高原光照强烈,容易灼伤皮肤;可一旦天阴下来,常常又是风雪交加。这个时候,大胡子就成了“围脖”,挡住了可可西里的紫外线和严寒。

    每年的4月到10月,作为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会长的杨欣,都要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环保志愿者,驻守在可可西里那一片空旷的土地上。而每一次走进高原,杨欣总会以一个老高原的身份告诉大家:不准洗脸、不准刮胡子、不准刷牙……这一个个貌似无理的要求,却在尽可能地减少着对身体的伤害。杨欣告诉记者,在高原上,洗一次脸就要脱一层皮;而在高原刷牙,极容易导致牙龈出血,甚至是血流不止。

    “到了高原,把帽檐压低点,再配上这个胡子,就是一个天然的防护林。”杨欣不无风趣地给记者比划了一下。

    从探险到环保

    为了心中那棵胡杨

    “索南达杰是可可西里的英雄。1994年,索南达杰为了保护藏羚羊,在与18个偷猎者激战后不幸牺牲。遇难时,他还一直保持着跪射的姿势,就像一棵不倒的胡杨。”10多年过去了,这个壮烈的镜头始终保存在杨欣的脑海里。杨欣说,索南达杰的故事开启了自己的另一段人生。

    从小热爱摄影的杨欣,一直梦想自己成为一名摄影师。1986年,在攀枝花一家电厂做了3年会计的他,听到了长江漂流探险队组建的消息,随后就赶到了成都报名。考虑到杨欣身体素质不错,又懂摄影技术,长江漂流探险队最终接纳了他。那一年,23岁的杨欣第一次来到了长江的源头,又从那里出发一路漂流到了上海。

    “不知为什么,从离开长江源的那一刻,我就觉得我肯定是要回来的。长江源让我震撼,更让我牵挂。”此后的8年里,杨欣先后4次踏入长江源区,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了长江源头的壮美。

    “1986年,在可可西里通天河畔,我看到了迷人的河滩与绿色的草坡;到了1993年,这些草坡大部分已被沙丘掩埋;1994年,我在同一位置又拍下照片,让我吃惊的是,仅一年时间,这里的草地全不见了,留下的只是比先前更高的沙丘。”

    真正让杨欣走上环保之路的,是1994年8月杨欣第5次进入长江源考察。一次,杨欣无意中听说了索南达杰的故事,勇士的壮举深深感动着杨欣。“当时,索南达杰已经牺牲了大半年,但设在他家的灵堂还在,圣洁的哈达和长明的酥油灯寄托着人们的思念。”杨欣回忆道。

    索南达杰的同事告诉杨欣,索南达杰生前的愿望是在可可西里边缘地带建立一个自然保护站,作为反偷猎的前沿基地。听着他的话,杨欣没有作声,只是默默地说:兄长走好,我一定还会回来的。

    写书义卖筹款

    建起自然保护站

    结束长江源的第5次考察,杨欣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资料查阅与准备。1995年2月,在听取了众多专业人士的意见后,杨欣向社会公布了一份名为“保护长江源,爱我大自然”的5年计划书。

    在这个宏大的计划中,杨欣将要组织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志愿者对长江源及可可西里地区进行4次生态考察;与当地有关部门合作,对野生动物进行强制保护;招募志愿者,呼吁社会公众对长江源、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加以关注与支持……

    为尽快落实这些计划,杨欣辗转在青海、北京、深圳等地,寻求认可与支持。当时,知道可可西里和藏羚羊的人还很少,很多人正是因为听了杨欣的介绍,才第一次知道了可可西里这个地名,才第一次听说藏羚羊这种动物。

    一年后,长江源生态环境综合考察队从深圳顺利成行,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1996年5月27日,取名为索南达杰的自然保护站在可可西里也正式奠基。一切似乎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大半年过去了,建站的资金始终还没有着落,这让杨欣焦急不已。是继续努力,还是就此放弃?正当杨欣一筹莫展时,一位朋友的话启发了他:“你有6次长江源探险的经历,为何不把它们写成一本书,再用书义卖的钱去建保护站?”

    1997年夏天,对写作并不在行的杨欣,硬是在酷暑中完成了《长江魂————一个探险家的长江源头日记》。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杨欣这样写道:“当你拥有这本书的同时,你已经为长江源的生态环境保护献上了一份爱心,本书的销售及义卖收入将全部用于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的建设。”

    书籍义卖的收入还是有限的,无奈之下,杨欣又用这本书做抵押,在深圳借资购置了与南极站同质的轻钢结构活动房。“现在,保护站已经成了可可西里标志性的建筑了,你可能不相信,所有的大小工程,都是我们志愿者自己动手完成的。”杨欣动情地说,在高海拔冻土带上建房子,没有任何资料,没有任何外援,12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志愿者硬是用最简陋的工具和仪器,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让可可西里无人区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

    “那一刻,12个胡子拉碴的汉子都掉泪了。”杨欣说。

    提出科学建议

    为保护生态贡献力量

    “每年我们公开招募的志愿者不超过40人。最多的一年,光报名的人数就超过1万人。”杨欣告诉记者,自2000年9月,“绿色江河”组织面向全国发布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办公室里的电话就没有停过,甚至还有人找到杨欣“说情”,希望推荐的人选可以成为志愿者。

    “我们的志愿者绝不是到高原上捡捡垃圾这么简单。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志愿者在身体素质上达到要求,我们对他的专业技能也有所考虑。”在“绿色江河”志愿者的队伍里,有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人员,有无线电工程师,有报刊杂志的媒体记者,还有国内顶尖的高山病临床医生等等。

    就在“绿色江河”志愿者项目全面启动的同一年,青藏铁路宣布动工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最大的工程之一,青藏铁路尽管在设计和建设上已充分考虑到了环保问题。

    从2001年1月1日起,杨欣和“绿色江河”志愿者在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沿线开展了“藏羚羊种群数量调查及迁徙保护”、“青藏铁路沿线垃圾情况调查”、“长江源生态人类学调查”等实地调研活动。

    经过3年的调查,2004年3月,“绿色江河”正式向国家环保局递交了《关于藏羚羊迁徙期间在青藏公路上进行临时性通道试验的报告》。这份2万多字的报告,以翔实的数据论证了长江源区藏羚羊在青藏铁路建设各阶段的迁徙规律,并建设性地提出一套协助藏羚羊连续跨越公路、铁路的方案和措施。4个月后,在青藏公路2998公里处,中国第一组为野生动物设置的红绿灯架设成功。第二天,国外一家通讯社就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不仅仅只是为藏羚羊提供了一个安全迁徙的通道,同时表明了中国政府在野生动物保护和青藏铁路建设中环保先行的积极态度。”  

    由于数据真实、科学,“绿色江河”

    在调查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得到了青藏铁路总指挥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的重视与采纳。国家环保总局还专门给“绿色江河”发函,感谢“绿色江河”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所做的贡献。杨欣及“绿色江河”对青藏铁路环保措施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被誉为“民间智慧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的典范”。

    “这些报告的背后,是139次调查和1400多个翔实数据,这是近百名志愿者一点一点调查出来的,这正是我们志愿者在可可西里所做的贡献。”杨欣说。

    2005年,杨欣和“绿色江河”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冰川的退缩”————“我们要在冰川前沿每年立一个碑,让大家看到长江源的冰川是怎么退缩的,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问题。”

    采访结束时,天色已晚,记者邀请杨欣一起吃晚饭,杨欣婉言谢绝了。他说明天要赶回成都————那里是“绿色江河”总部所在地,为了赶时间,他已与一位志愿者约好晚上谈谈明年的工作。记者没有执意留他,茫茫暮色中,杨欣的身影很快消失在人流中。这一刻,记者突然想起了杨欣常说的那句话:“长江源保护就像一条射线,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