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黄河水资源保护30年回顾与展望
作者:董保华  文章来源:人民黄河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28 17:05:1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摘要:在回顾黄河水资源保护30年发展历程,总结“十五”成就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明确“十一五”总体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以治水新思路和治河新理念为指导,依法履行水资源保护职能,准确判断形势、找准自身定位、依法行政。要进一步加快能力建设、法规建设、队伍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水质监测与信息支撑能力、科技攻关能力、依法行政和宏观管理能力,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水质监测;水污染防治;污染物总量控制;监督管理;黄河

  1 20世纪良好起步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创建于1975年,原名“黄河水源保护办公室”,先后更名为“水利电力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办公室”、“水利部、国家环保局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1995年独成建制。

  机构建立初期依托水文水化学分析室人员和设备条件,开展水质监测、污染调查和科研工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黄河流域废污水量迅猛增长,黄河流域各重点河段、重要支流水质全线遭受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受转轨时期法律地位、职能配置、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影响,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监管职能相对弱化,监督管理等职能的实施十分困难。但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在20世纪的后25年里取得了较大发展,为黄河水资源保护在进入21世纪后(“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在监测方面,组织完成了《黄河水系水质监测站网和监测工作规划》。黄河系统共布设监测断面39个,后发展至50个,监测因子从5项发展至44项;监测频次由不定期发展到年测12次;监测内容由水质扩展到底质和悬移质;积累了系统的水质资料。

  (2)在监督管理方面,开展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和入河排污口调查统计,组织进行了水污染事件调查,制定了《伊洛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大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蟒河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开展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组织开展了第一次黄河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

  (3)在科研方面,开展了水质监测技术方法、区域水污染防治对策、污染物背景值、黄河水生生物等研究工作,取得科研成果近百项。

  2 “十五”期间稳步发展

  2.1监督管理职能得到切实加强

  针对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紧张、环境生态恶化的问题,以正确履行流域水资源保护职能为出发点,在管理体系与机制、管理技术与划定重点区域及支撑手段方面下功夫,战略性地提出并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以往以水质监测为主向以监督管理为主转变”,经过3年的实践,解决了黄河水资源保护“应该干什么”的问题,扭转了长期以来黄河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能弱化的局面。第二个转变是“在基本实现‘第一转变’的基础上,进而实现从以往侧重微观管理向侧重流域层面的宏观管理的转变”,目的是解决黄河水资源保护“应该怎么干”的问题。确定以基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和水域纳污能力的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技术核心,以省界河段为管理重点,以入河排污口和干流城市供水水源地监督管理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完善的监测网络和现代化水质监测技术、多泥沙河流水质监测规范体系、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水资源保护现代化管理关键技术攻关成果、配套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为支撑,建立法制化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

  为实现“两个转变”,围绕水功能区管理,开展了探索和创新。2001~2003年,开展龙门—三门峡河段水功能区管理试点工作,通过经验总结和推广,促进了水功能区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2003年上半年,建立了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该机制运行以来,成功处置10余起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显著。2003年5~7月,依法实施“2003年黄河旱情紧急情况下黄河龙门以下河段入河污染物总量限制排放方案”。在此经验基础上,于2004年10月完成《黄河入河污染物总量限制排放意见》,已通过水利部审查并提交国家环保总局,成为今后黄河干流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2003年第四季度,与陕西、山西、河南3省水利、环保部门共同实施了“第八次引黄济津期间黄河水污染控制预案”。2004年4月,与内蒙古环保局建立全面业务合作关系,为有效控制水污染、实行联合治污进行了尝试。2003~2005年,先后两次开展入河排污口登记调查工作,为监督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2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前期工作成效显著

  编制完成了《黄河水资源保护“十五”基本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黄河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建设规划》等多项专项规划。牵头组织开展了黄河流域(片)水功能区划工作,为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功能区管理提供了基础依据。制定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初步报告》,在监督管理和控制河流污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3黄河水质监测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监测业务范围有很大拓展,除常规监测外,扩展了省界、水量调度、应急处置、排污口监督等多项水质监测任务。为监督管理、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水量水质联合调度、规划、科研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1)在水质信息发布方面,率先上网公开发布“黄河水质自动监测日报”,实现水质自动监测信息共享。结合水资源保护管理需要,发布的水质通报、公报共有8类2 357期。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发布水质信息,对强化监督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黄河监测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建成两座适用于高含沙河流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引进一台车载实验室,形成了“常规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机动巡测相结合、定时监测与实时监测相结合,加强并完善监督性监测”的水质监测新模式,改变了单一靠实验室的监测模式。流域监测中心实验室,引进开发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使信息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4科研成果丰硕,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围绕着黄河水资源保护领域中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积极探索,取得6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黄委科技进步奖16项。通过黄河重点河段水功能区划及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在多泥沙河流首次制定水功能区划研究及总量控制方案,建立了适合黄河的纳污能力计算模型,提出了5种不同设计条件下的水环境容量。黄河水质自动监测关键技术开发与研究,为黄河重点河段水污染适时监控,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信息。黄河干流重点水源地(花园口河段)保护措施及入河排污优化控制方案研究,通过对河道型城市供水水源地的保护技术、管理制度、防治对策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为保护郑州、新乡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2.5国际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走出去,请进来,建立广泛合作关系”是黄河水资源保护科研工作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近几年,在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了国际合作,完成一项中国-欧盟合作项目“黄河三门峡水库以下河段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及水源地水质安全管理建设”;签订一项中荷合作项目“黄河河口湿地生态需水研究”,该项目正在顺利进行中;中欧合作项目“黄河流域一体化综合管理”项目,开展了大量前期工作,2007年将正式启动。

  2.6信息化建设成就卓著

  建成的黄河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是“数字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准确直观地反映黄河干支流的水质动态信息,为监督管理和领导会商提供了技术支撑。开发的《黄河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集水质数据收集、分析、评价、统计、整编、发布等功能为一体,实现了全局水质资料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黄河水质实验室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引进与开发,全面实现了实验室样品管理、前处理、测试和数据分析工作自动化。建成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使公文处理、信息发布、内部管理等方面实现了自动化。

  2.7法规体系建设进程加快

  先后出台了《黄河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试行)》、《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办法(试行)》、《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查处理规定》、《黄河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配套法规体系,为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了法规保障。

  2.8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多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围绕着管理职能的实施,坚持不懈地抓能力建设,技术设备条件得到改善,人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现拥有多学科技术人才130余人,具有各专业资格上岗证人员80余人。拥有先进的水质监测技术和设备百余台(套),可开展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大气、噪声、土壤、农作物、食品等10多类106个项目的监测分析工作。具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等各类资质证书10多种。

  3 创新思维,不断开创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黄河水资源保护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保护黄河水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取得很大成效。但我们清醒地看到,黄河水污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离“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仍然很远:①黄河水污染恶化的基本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污染状况排七大江河的第三位。黄河的入河污染物总量,已严重超出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②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自身脆弱,加之人为活动破坏严重,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亟待加强。③目前黄河干流70%左右的城市供水水源地未达标,黄河供水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同时各类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在认真总结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始终坚持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治水新思路和治黄新理念贯穿到水资源保护实践中去,以“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为宗旨,依法履行流域水资源保护职能。准确判断形势、找准自身定位、全面提升能力,依法敢作善为。进一步加快能力建设、法规建设、队伍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水质监测与信息支撑能力、科技攻关能力、依法行政和宏观管理能力。在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基础上,实施流域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有效促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落实。到“十一五”末,使黄河干流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流域内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初步实现水质达标,重要省界河段水质基本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污染较重的城市河段水质明显改善。

  (1)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现代化监管体系。

  以建立和完善省界缓冲区综合管理控制目标为突破口,以供水水源地等重要水功能区的保护为重点,以水功能区为基本控制单元,通过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建立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排污入河许可等水资源保护制度和流域、区域污染联防机制,完善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体系。

  (2)建设完善黄河水质监测网络体系。利用先进监测手段和技术,建立快速、准确的水质信息采集系统和通畅的传输体系,进一步提高服务于流域水污染监控的能力。

  (3)建设功能齐全的水资源保护信息管理与服务体系。在 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基础上,开发建成先进、实用的黄河水资源保护决策管理信息服务体系,最终实现污染物浓度沿程变化三维可视化预警系统,为应对水污染突发性事件和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提供快速、直观的决策依据。

  (4)建设水资源保护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多泥沙河流水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黄河水质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在《黄河重点河段水质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基础上,提升对污染物输移扩散的预测预报水平与能力,建立及时准确的水质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价体系。开展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污染物输移规律和浓度预报、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水污染有效监控技术等研究,为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 结语

  黄河水资源保护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主线,以当好河流代言人为己任,以努力实现“污染不超标”为出发点,继续发扬“创新思维,艰苦奋斗”精神,把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全面推向新阶段,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董保华(1951-),男,山东曹县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主要从事水资源保护管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