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环保企业界的“慈善大使”
作者:周刚 沈峥嵘 高…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2 21:03:0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周刚 沈峥嵘 高杰

  前不久,在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中国爱心工程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公益事业十大慈善大使”颁奖大会上,江苏省宜兴欧亚华都环保集团姜达敖获得“慈善大使”奖。主持人在颁奖贺词中念道:“他朴实得像一块宜兴的土,又高耸得像一座山;他平凡得像一把雨中的伞,又晶莹得像一枚无瑕的玉;他火热得像一座雪中的炭炉,又执著得像一头耕耘的牛……”这就是对姜达敖16年如一日执著向贫困群体捐助160多万元的最高褒奖。

  在这次颁奖大会上,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和中国爱心工程委员会还决定,联合授予姜达敖全国唯一的“中国爱心老人”称号。

  今年66岁的姜达敖,是宜兴欧亚华都环保集团党支部书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凭借改革开放的动力,姜达敖和妻子王腊华联合建起了一家环保企业。依托与科学院所和高等学校紧密联合,很快使企业红火起来。他们研制和生产的污水、废气处理等各类环保设备,不仅连连在国内污染治理市场上中标,而且还频繁出口到国外。很快,宜兴欧亚华都环保集团成为宜兴市环保骨干企业之一。

  依靠建办环保企业先富起来的姜达敖,没有自己“闷头大发财”,而是16年如一日,几乎把自己全部工资、奖金和子女们孝敬的“红包”,全部用于资助全国各地的贫困群体,总额约160万元,受助人数已达1300多人。

  姜达敖不是诗人,但写下了“有限积蓄无限情,怜贫惜孤济苍生。枯木逢春弱苗壮,共织盛世艳阳春”的诗句。这是他16年来资助贫困群体的内心真实写照。姜达敖解释说,“共织盛世艳阳春”,就好像我是一棵弱小的杂草,改革开放的政策就好像是太阳,阳光照在我身上,我才可以长得高、长得绿。现在,我也要让这样的阳光洒到更多的人身上。”

  近日,记者来到宜兴市,采访了姜达敖捐助的贫困群体。

  受助者杜水华的话——

  “姜大哥为我撑起希望的天空”

  (现场实录)再有3天就是除夕夜了。我最难忘2002年除夕夜,那是我坠地瘫痪、痛失爱子、儿媳出走后的第一个春节。村上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杀猪宰羊,可我家里什么年货都没有,只有无尽的思念和一片哭声。就在此时,一声喇叭响,一辆汽车停在我家门口,姜大哥来了……

  未曾出声泪先流。杜水华是特地从5里路外,推着轮椅赶过来的。这位宜兴市高塍镇塍西村农民,49岁那年,做泥瓦工时不慎从高空坠落,跌断中枢神经,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谁知,祸不单行,同年5月,27岁的独生子又突遭车祸身亡。不久,儿媳又改嫁走了,家里只剩下体弱多病的妻子、80岁的老母和不满周岁的孙子。杜水华几次想轻生离开这个世界。就在这时,姜达敖来了,给他送来了3600元钱和肉、鱼、烟、酒等慰问品。

  老姜坐在他床头,含泪拉着他的手说:“水华啊,我知道你心里苦,可千万别往坏处想啊!有共产党在,有人民政府在,还有那么多关心你的人在,你一定要打起精神,咬口生姜喝口醋,振作起来。以后,有什么难处就打电话告诉我,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从此以后,每到刮风下雨,杜水华准会接到老姜打来问候伤病的电话;逢年过节,老姜总会带上钱物来看望他。

  光“输血”还不行。姜达敖又出资5000元,在镇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帮他开了一间烟杂小店。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杜水华,出于感激,将小店命名为爱心商店。

  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每次到爱心商店采访,姜达敖都要花100元钱买点口香糖分给大家。这是老姜在悄悄地帮杜水华啊!

  扶贫帮困,始终排在老姜爱心事业的第一位。近有宜兴陶瓷公司和商业系统的下岗职工,远有本溪钢铁厂的特困工人和多个省份遭受水灾的灾民,甚至遭受印度洋海啸的难民,都曾受过他的慷慨资助。

  南京铁合金厂3个特困家庭,从2002年3月开始,每月每家按时收到200元钱,逢年过节还要加量。去年7月,其中的一位受助者臧永龙病故。他临终前还不忘对儿子说:“我要去一趟宜兴,看看老姜,再对他说一声谢谢……”

  受助者张烨的话——

  “他让我感到这个世界不冷漠”

  (现场实录)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姜爷爷帮助了我。就好像一个人在海边上走,一阵浪来,她快要溺水了,有人拉了她一把。就轻轻的一把,改变了她一辈子,不仅捡回一条命,也改变了她对生活的态度。姜爷爷的出现改变了我的性格和心态。我感到,世界上有爱心的人存在着,这个世界并不冷漠。

  张烨是跑着过来的,进屋后还气喘吁吁。如今已是无锡洛社中学小学部老师的张烨,忘不了5年前的7月13日,拿到大专录取通知书的她,因家里掏不出7000元学费,哭了整整一晚上。爷爷奶奶说,算了,丫头,你没这个命!后来,姜达敖听她小姑说了这事后,主动找了她,给了她5000元。“没有姜爷爷,我肯定辍学了,一生都会因此改变。”

  和张烨有着相同经历和感受的并非一人。雷婉宁,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的学生。生长在陕西渭南贫困山区的她,2003年因家乡遭受水灾,母亲又跌断脊梁骨,家中再也无力供她上大学了,她含泪递交了退学申请书。没想到,就在她濒临崩溃之际,班长通知她下午参加一个捐资助学仪式……捧着姜达敖夫妇发给她的1000元钱,她热泪盈眶:“这真是及时雨!如果没有你们的资助,也许我只能怀着一颗破碎的心离开学校。我得到的何止是一份赞助,明明是两颗仁慈的爱心哪!”

  姜达敖夫妇是在陕西杨凌污水处理厂施工时,听说附近农业科技大学一些贫困学生的状况的。他们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锅盔馍,每顿切下两片到食堂里蒸一下,再打点不用花钱的“公共菜汤”凑合着。他俩听了心里酸酸的,立即与校方联系,挑选了13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享受他俩赞助的专项助学金,每人每年1000元,连续4年。

  享受这一助学“盛宴”的何止西北农科大的13名特困生:中国对外经贸大学的18名优秀特困生,每人每年受到姜达敖2000元的资助。北京的10名特困小学生,姜达敖每人每年资助500元。本地贫困学生受到他资助的就更多了。姜达敖从高塍镇中小学里挑选出30名特困生,每人每年给以500元资助,已连续6年。宜兴市丁蜀镇有所来自革命老区的民工子弟学校——大别山希望小学,设施简陋,举步维艰。他知道后立刻买了40套课桌椅、4张电脑桌,连同6000元钱和一些衬衫、羊毛衫送去。

  如今,姜达敖资助的那些大学生中,大部分已经顺利完成本科学业,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看到这些受助学生一个个成为栋梁之才,我比自己的孩子成材还高兴。”老姜说。

  老朋友赵琴芬的话——

  “老姜是惟恐身后难行善啊”

  (现场实录)2006年8月的一天,我接到老姜的电话,说他去吉林资助孤儿学校返回时,在飞机上突发眩晕症,差点儿丢了老命。我问他眩晕时想的什么,他说:“完蛋了,我这一‘走’,那些受助生怎么办,不就‘断奶’了吗?于是我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密码箱的密码告诉随行的人,要他们替我完成未竟的事业。”我的心被震撼了,眼泪止不住往外涌:在死亡面前,老姜惟恐身后难行善啊!

  赵琴芬的丈夫跟姜达敖是中学同学。这位退休中学教师被高塍人称为爱心大使的“大使”,姜达敖的许多爱心活动都是请她一起做的。

  “他自有半斤,就想给人八两。”赵琴芬说。2005年1月,姜达敖当选江苏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在参加颁奖大会时,他得知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湖乡农民丁照前,为保卫群众生命财产,与歹徒搏斗时英勇牺牲,只得了提名奖,心里很不安。颁奖大会一结束,他就将5000元奖金中的3000元捐给印度洋海啸难民,另外2000元委托连云港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带给丁照前的遗孀,并送上两件皮衣给他父母御寒。此时他又了解到,丁照前生前是个上门女婿,这个顶梁柱一倒,留下4位老人和一个3岁的儿子,全靠其遗孀金雪言种两亩地维持生计。老姜决定把丁照前的儿子认作干孙子,并负担他的生活和学习费用,每年5000元,直到18岁成年。“他现在最担心的是自己活不到15年,完不成对干孙子的承诺。”赵琴芬说。

  2005年底,认亲现场。姜达敖给金雪言父母送上两件皮大衣。可当他知道金雪言是过继给叔叔的,当即又脱下自己身上穿的皮大衣,披在她叔叔身上。这位素不相识的苏北老大爷披着带着姜达敖体温的皮大衣,当即感动得热泪滚滚。金雪言拉着儿子、父母,跑到丁照前坟前哭道:“照前呀,你一走,家里没了主心骨,我连死的念头都有过。现在不为别的,就冲着姜伯伯这样的好心人,我也要坚强地活下去,把儿子拉扯成人。照前,你放心吧,你的儿子有个好心的宜兴爷爷了!”

  1991年冬天,姜达敖在路上遇到一位双目几近失明的老党员,得知他生活还很困难,不由得心头一震,鼻子一酸。回家后老姜便和妻子商议,每年冬天,从个人积蓄中拿出两万元,由镇党委分赠到各支部,补助生活困难的老党员;每年夏天,出资1万元,补助镇上28位生活困难的老居民……从此,他踏上了帮扶弱势群体的打工之旅。

  有人不理解,说:“钱又不咬你,何必白送给别人用。”有人甚至说起了风凉话:“想出名吧!花钱捞政治资本吧!”也有好心人劝他:“悠着点,钞票捐光了,万一政策有变,今后的生活怎么办?”

  “我是脑部动过两次大手术的人,生死都看得开了,还图什么名利?”姜达敖说。“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姜达敖很坦然,“人要懂得感恩。比我聪明的人多,比我强的人多,是党的政策好,我才有今天,社会给了我机遇,我理应回报社会。”

  2001年7月27日,姜达敖得知镇上陶瓷厂的不少职工下岗了,就给社保局一次性汇去6万元,想帮帮这些曾经帮他推过上坡车的老朋友。没想,这笔个人捐款被媒体知道后报道出来,连带着,他10年里一直以“镇党委”名义默默捐助镇里的事儿也藏不住了,姜达敖也因此“被迫”从捐助的幕后走到了前台。

  “他是个重情重意的好老头。”姜达敖的老友、宜兴市作家协会理事赵琴芬对记者说,“刚开始他是出于感恩帮助自己身边的人,后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帮助素不相识的人渐渐成为他的一种责任。”

  这种责任感一旦有了,便停不下来了。姜达敖说,“看不得别人有困难,看到,我就想帮他一把,不帮心里就不安宁。就好像一个船员,面对不少人淹在水里,怎么可以停止救助呢?”

  是责任,更是一种快乐。姜达敖说,“敬老院的孤寡老太,夸我送的拐杖是她一直想要的,我就觉得这件事情做得特有意义。”

  “因为有您这样的好心人,我才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您,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人,对我嘘寒问暖、送我钱物,让我感到,我当时的付出(见义勇为)是值得的……”姜达敖的房间里,收藏着千余封这样的信件,都是被资助者写来的。感到疲劳时,遇到烦心事时,他都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读一读信,品一品他们对生活重新燃起的信心,这是老人最开心的时刻。

  姜达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在人生的风雨中每个人都会碰到困难。这时,如果有人伸出手来帮一把、扶一下,这种帮扶就像雨中的一把伞、黑暗中的一根火柴、干渴中的一滴水那样,会给人以温暖,给人以信念的支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