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电子垃圾:一边是危机,一边是商机
作者:李可,高洪艳  文章来源:中国贸易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12 7:47:3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编者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今,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类高科技电子产品在给人类带来便捷和快乐的同时,也产生了电子垃圾。日复一日的电子垃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并且,目前对它们尚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体系。而民间分散回收与焚烧、酸洗等原始手段私自处理电子垃圾的方式,又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在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电子垃圾如何处理已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在上个月结束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温总理这段话的背景是:北京和上海日产垃圾都达到了13000多吨,并且每年都在以8%和5%的速度递增。我国城乡每年生产的生活垃圾约4亿吨,其中85%以上都采取填埋的方式来处理。而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将垃圾作为生产原料进行循环利用。

  我国已有各类废旧物资回收企业5000多家,但由于没有一家骨干企业,技术设备落后,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统计显示,全球再生资源产值去年已达6000亿美元。目前,美国再生资源行业产值达1100亿美元;日本达350亿美元。据测算,我国每年可以回收但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350亿——400亿元。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电视机社会保有量约3.5亿台,洗衣机约1.7亿台,电冰箱约1.3亿台,此外电脑、空调拥有量也相当大。这些电器大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普通家庭的,今后几年我国将迎来家电更新换代的高峰,废旧物品的处理已迫在眉睫。家电产品按使用寿命10-15年计算,现在国内需报废的电视机平均每年500万台以上,洗衣机约500万台,电冰箱约400万台,每年将淘汰1500多万台废旧家电。此外,近年来,电子及通讯器材,如电脑、手机、VCD、DVD、唱片等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报废数量急剧上升,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2005年,AGAPE、LDS等美国基金会的一场“问题捐赠”,将洋垃圾背后的利益链曝光于天下——中国正在成为“洋垃圾”的廉价“垃圾处理站”。“多次以捐赠的名义向我国转移不合格医疗器械,甚至医疗垃圾。”国家质检总局一纸“封杀令”使得AGAPE、LDS等美国基金会出现在中国公众视线里。其“医疗垃圾”以捐赠的形式先后出现在湖北、北京、安徽、内蒙古等地。事实上,这只是洋垃圾流入中国的冰山一角。

  据专家介绍,我国每年都要从发达国家进口一批“废旧物资”,但由于没有主渠道,大部分企业均买不到第一手的再生资源,而要经过几道转手才能进来。通常是外商拿了第一手的再生资源,我国则成了廉价的“加工车间”和“垃圾处理站”,同时在加工处理中又形成二次污染。

  全国每年仅废旧家电就约有1000多万台需等待回收或处理。在电子时代,电子产品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电子垃圾日益增多,也给环境、人体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据专家介绍,因为电子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手机电路板上有有毒的金属镉、砷、锑、铍、铅、镍、锌,电池里面含有钴和锌制造一台电脑需要700多种化学原料,而这些化学原料一半以上对人体有害。电冰箱中的制冷剂R12,发泡剂R11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对电子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果随意丢弃、焚烧、掩埋、酸泡,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废气、废渣,严重污染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甚至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我国政府对电子垃圾的管理十分重视,但由于起步晚,管理措施跟不上,所以对电子垃圾管理的总体状况不够好。美国的回收利用率已达到97%以上,而我国的回收利用率却很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流向散乱。有的随意丢弃,有的只进行简单的掩埋,有的焚烧了事,有的被个体户收购,虽然建立了一些正规的电子垃圾处理企业,但由于这些企业竞争不过走街串巷回收垃圾的游击队,造成无米下锅,开工不足,处于半停顿状态。当前存在的散乱局面,造成不仅使电子垃圾这座丰富的宝藏被白白地浪费掉,形成资源流失;而且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纯害而无利。

  据记者了解,发达国家,几乎都有专门的法规,如美国的《资源保护和回收法》和《预防污染法》、欧盟的《报废车辆指令》、德国的《废弃物限制处理法》、日本的《废弃物处理物》和《资源有效利用法》等,基本宗旨都是促进对有关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

  今年3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商务部、工商管理总局、海关总署、信息部联合制订的关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经出台并开始实施。该管理办法实施后,我国对电子垃圾的管理建立多元化的废旧电子回收体系和集中处理体系,实行分散回收、集中处理。回收处理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国家在政策上给以鼓励和支持。

  中国家电协会副理事长、高级工程师刘福中告诉记者,电子垃圾回收可降低原材料获得成本,如使用科学方法,赢利前景可观。美国的家电回收中心很多,有的已经上市,说明其中利润空间很大。河南长葛海原机械厂厂长张永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子垃圾是宝贵的再生资源。我国的人均资源有限,发展循环经济,挖掘利用再生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电子垃圾,不能只认为它是废物,是眼中钉,是侵害人体、污染环境的祸根,还应看到它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再生资源,是一座高品位的矿藏。从政策环境、大政方针上,对从事电子垃圾回收和处理的企业极为有利,是不可多得的良机。以手机拆解为例,一部手机可以拆解出2000多种构件,回收率达100%。电子垃圾中的黄金含量是原金矿的含量几百倍,若把手机里的电池回收积攒到一吨,就可提炼出200克黄金,而每吨普通金矿石只能提炼2克黄金。

  据悉,目前在“长三角”、“珠三角”已经有上千万家拆解企业,形成了“进口废旧产品—再生成新产品出口—进口废旧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循环经济”,解决了几千万人就业、节约了国家上万亿投资、每年减少上百亿吨的资源消耗和几十亿吨的废弃物排放。这种“廉价再生资源+廉价二手设备+廉价劳动力=廉价产品”的电子产业模式,使东南沿海占尽低成本优势。

  企业案例 张永亮:垃圾堆里有“黄金”

  4年前,本报一篇关于电子垃圾处理成为“黄金”产业的报道,将河南长葛市海源机械厂厂长张永亮“引上了路”。因为这段渊源,记者面前的张永亮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我真的在垃圾里找到了“黄金”。

  当年,张永亮的主业其实是做建材机械。这是一个本高利薄的行业,不过刚刚30出头的张永亮也算成功人士,厂子已经初具规模。但喜欢折腾的他一直在寻找更好的盈利模式,本报一篇报道让他豁然开朗,张永亮从中找到了三个切合点:一,电子垃圾处理从手工转向机械化操作是未来的方向;二,该机械与建材机械有共通之处;三,河南长葛本身就是电子垃圾集散地,当地“资源丰富”,吃掉这个市场也非常可观。这一琢磨,张永亮便马不停蹄,根据本报报道中提到的“贵屿模式”,三次南下当时国内最大的垃圾处理“基地”广东汕头的贵屿镇,对这个行业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权衡,当他决定要“上”的时候,国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正在酝酿中,这个行业正在从“地下”状态浮出水面。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厂里的技术人员后,得到了一个共识:这个产业太值得做了。于是他就安排人力、物力、财力,雷厉风行地开展了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经过一年时间,上百次试验,科技人员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信息资料,终于开发研制成功了从电子垃圾中提炼黄金等有色金属的设备和技术。对于记者对金属垃圾的疑问,张永亮非常果断地告诉记者,“含金属的电子垃圾来源太多了”。如含金的旧电脑、旧手机,含金的录像机、电唱机、测定仪、分析仪、计算器、废镀金液、废首饰、废含金焊料、废齿料合金、废镀金器件等。随着我国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电子产品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从电子垃圾中提炼黄金的项目不会出现货源不足,无米下锅的问题。

  张永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处理一吨电子垃圾,可获利润3000--10000元,一年若处理100吨,年利润可达30-60万元。据他介绍,从电子垃圾中提炼黄金的技术属国内首创,回收率达到96%,产品纯度达到99.9%。在提炼黄金的同时,还能分离出铜、铝、铅、锌等其他金属,最后留下的残渣还能作建筑材料、家具、绝缘材料的材料,达到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目的。

  在北京国展中心对面的一个小酒馆里,张永亮即使面对记者这样一个“恩人”,也不忘做起广告:“这个设备投资少、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既适合上规模,又可以家庭作坊,是发展家庭经济的极好选项。”表达十分流利。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