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世界环境日与中国节能减排
作者:李新民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5 8:17:3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南极洲的冰川在慢慢消融,非洲的森林在悄悄减少,欧洲的熊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不再冬眠,而一些随着季节南北半球迁徙了数千年的候鸟正在迷失方向,而来自联合国的调查显示,世界250条河流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干涸……在今年的6月5日——第36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全球环境问题竟变得如此令人触目惊心。

  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因为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始终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对峙不断加剧。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最新公布的一份报告认为,自2000年以来,因燃烧化石燃料而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正在以每年平均约3%的速度增长。报告指出,在工业革命以来的两个世纪中,美国和欧洲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综合超过全球的50%,而中国的排放量不到8%。

  从这份报告中看,中国污染排放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似乎并不算十分突出,但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因高耗能、高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正在变得日益严峻。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已反过来制约着经济发展甚至危及人民生活健康。由此出发,中国政府保护环境、推进节能减排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笔者注意到,在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已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特别是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政府确立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具体任务,节能减排成为考量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结构性污染的问题都将十分突出。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尚面临着一系列两难境地,比如保持发展与治理污染的矛盾问题——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的一两百年中分期产生、分期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年的发展中集中地呈现出来,然而,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就业压力巨大,经济增长不达到8%至9%甚至更高,社会稳定就难以保障;东西部经济结构和观念的差异问题——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由东向西呈递减趋势,越是深入内地,生态环境则越是脆弱,环境观念也相对淡薄,等等。

  然而,中国在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力度并未因此表现出一丝削减和弱化。推进节能减排,扼制环境污染,实施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强音。在2007年的这个世界环境日里,中国区活动的主题被确定为“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此主题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和人民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

  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充满悖论特征的发展进程。从一定种意义上讲,发展动力来自对能源资源的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传统的发展模式,消耗的资源多,产生的污染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中国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和发展中,把消耗的资源降低到最少,产生的污染降低到最小。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和企业从全局出发,利用科技创新,甚至提出了“零污染”、“零排放”的发展目标,这无疑是中国对世界环境的最大贡献。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