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全社会应重新认识水 |
作者:梅忠堂 文章来源:新浪文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6/2 17:02:5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状况,全社会必须重新认识水这一关乎人民生存、国家安危的话题。 水利部在深入分析宏观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 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指出,当前的水利工作要特别强调四点: 第一,水利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第二,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要注意综合治理、统一管理,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要特别重视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问题;第四,水利一定要研究经济问题,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指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成节水防污型的社会。这个问题在我国虽已提出多年,但至今未能全面贯彻,其根本原因是:提高用水效率不单纯是水资源本身的问题,而是一场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命。 两院院士张光斗在谈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水资源状况时指出,水资源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问题比较复杂。我国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缺水,不少地区因缺水出现了剧烈的城乡间、地区间的争水矛盾。目前,一方面缺水,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用水浪费现象。水旱灾害不断出现,水环境遭到人为的破坏,再加上开源节流的投入不足,水利经济没有理顺,使水资源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将达到16亿高峰,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将达到临界状态,对水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根据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发展,如不节约用水,初步估计2030年需增加供水2000亿~2500亿m3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黄、淮、海三流域2010年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水资源将不足400m3,当地水源已无潜力可挖,缺水只能远距离从长江调水才得以解决。而长距离调水成本高、投资大、资金筹措困难,并还受到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制约,工程的实施难度极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