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广义的生态现代化理论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28 14:57:20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
|
||||||||||||||||||||||||||||||||
1、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理论涵义 在本报告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讨论了生态现代化的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其中包含生态现代化的定义,它是针对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历史分析的。在第二章第二节,我们介绍了欧洲的生态现代化研究,包含生态现代化的多种定义;它们多数是一种环境社会学解释。这里,我们要从现代化研究的角度,对广义生态现代化进行理论界定。 (1)基本定义。 广义生态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在环境领域的反映,或者说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不同于经典现代化时期的偏利耦合(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正相关),而是一种互利耦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一般而言,生态现代化有四层涵义。首先,一个历史过程;其次,一次生态革命;其三,一种生态转型;其四,一种国际竞赛。四层涵义进行组合,可以产生多种定义(表2-19)。 表2-19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定义
(2)基本范畴。 (3)概念模型。 广义生态现代化非常复杂,为了便于分析,可以建立简化的概念模型。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实质是一种发展模式,其要点是:现代化与环境退化逐步脱钩,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与环境保护达到良性耦合,人类与自然实现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 生态现代化包括许多基本概念,有些概念来自生态学,有些来自经济学或社会学,有些来自现代化研究。许多基本概念没有统一定义(表2-20)。 表2-20 生态现代化的五个基本概念
注:dematerialization和 immaterialization是两个相关的词,有多种翻译方法。前者翻译为“非物化”(或非物质化、轻量化等),原意为生产过程中使用较少的能量、较少的物质或较轻的物质。后者翻译为“去物化”,原意有两种:弱去物化,指在消费时选用非物化的商品;强去物化,指在消费时用非物质商品(服务、信息和社会关系)代替物质商品。两者的结合,导致生产和消费的物质密度和物质比例的下降。表中的定义为其引申意义。非物化要求能源的脱碳,即降低总能源中碳能源(化石能源)的比例。 生态现代化的五个基本概念,是相互关联的,甚至是部分交叉的。例如,非物化(轻量化)、绿色化和生态化之间,有部分交叉。一般而言,非物化和绿色化是生态化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这些基本概念,不仅没有统一定义,有些概念还有多层含义(表2-21)。尽管如此,这些概念的核心内涵是清晰的。 在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广义生态现代化的概念模型。 假设(Ⅱ):经济生态化指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的经济转变 假设(Ⅲ):社会生态化指社会变迁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的社会转变 假设(Ⅳ):国际相关地位变化指国家生态效率和生态质量的国际地位变化 那么:生态现代化 = 生态进步 × 经济生态化 × 社会生态化 × 国际相关地位变化 或者:生态现代化 = 生态进步 × 经济生态化 × 社会生态化 × 国际竞争 生态现代化是生态进步、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和国际相关地位变化的交集。 生态现代化研究,还需要注意各类行为主体的差异。例如,世界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农业和工业、以及家庭与企业的生态现代化的差异等。 (4)基本要求。 虽然生态现代化的概念比较抽象,但生态现代化的要求比较具体。概括地说,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三化一脱钩”,即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与环境退化脱钩。具体讲:生产和消费的非物化和绿色化,经济和社会的生态化,现代化与环境退化脱钩(表2-22)。 表2-22 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三化一脱钩)
(5)数量模型。 (5)基本类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