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官厅水库流域水生态修复进行时
作者:刘培斌 北京市水…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2 10:01:32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流域污染源调查评价与污染控制技术初步成果
 
为应对首都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国务院批复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明确提出“稳定密云、挽救官厅,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地功能”的治水方略。为此,北京市水务局积极组织开展了大量调查论证和科技攻关,完成20多项专题研究,基本查清了官厅水库流域污染状况,并探索了污染控制技术措施。
 
官厅水库污染来源、分布及贡献率
 
北京水务局对流域内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固体废弃物等点源和非点源进行了大量调查、监测和污染成因分析。分析确定了官厅水库流域不同水文年、不同污染源中的污染物负荷量及其贡献率,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为水污染治理工程找出了重点,达到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的目的。
 
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源由3个部分组成,一是由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形成的点污染源;二是由降雨径流、水土流失、农田中农药化肥等形成的面污染源(非点污染源);三是由水库沉积底泥形成的内污染源。(见图3)
 

其污染物分布和贡献率为:官厅水库主要污染物质是氨氮、COD和总磷;年入库污水总量为9328万m3。其中永定河入库8600万m3,妫水河入库540万m3,库区周边188万m3;山峡区年污水排放506万m3;官厅水库污染物贡献率分布为点源65%~70%、面源20%~30%、内源(底泥)5%~10%。
 
污染控制技术初步研究
 
针对流域水生态环境污染现状,探索污染控制技术的可行性,北京水务局开展了人工湿地、稳定塘、微污染水源深度净化、生态护岸等多项污染控制技术的初步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在北方低温地区,采取适宜的生态技术方案,可以到达污染控制目的。为确保总体修复工程实施的把握性和投资高效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水体改善关键技术示范研究,为大规模实施官厅水库流域水体修复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关键技术示范研究包括:(1)污染水体生态湿地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2)库区水华防治和库滨带生态防护技术研究与示范;(3)底泥污染控制与生态处置技术研究与示范;(4)河道源水净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于2002年8月启动,现已基本完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