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河流的健康生命与社会的健康心理
作者:彭立新 陈全会  文章来源:黄河网·黄河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7/6 12:59:2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河流具有健康的生命的标志,就是这条河流有着持续流淌的清洁的水量,在全流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中有明显的作用和巨大的贡献。社会的健康心理,是指全社会绝大多数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时,能够非常自觉地坚持和谐相处的原则,即不谋求以对抗的方法解决矛盾,也不企图以任何越轨的方式实现个人价值,更不会想着以涸泽而渔或巧取豪夺的方式取得利益,从而影响他人的利益、未来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最需要以这种健康的社会心理去处理人与河流,人与水的关系。河流养育了我们而被我们称为“母亲河”,对待“母亲河”我们自然应当有着感恩的心理去尊重“母亲河”;河流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自然是伟大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我们不能因为技术进步就妄图战胜自然,应当以敬畏心理对待“母亲河”;人类靠河流而生存发展,因而就有责任去保护她,人类要不断审视并不断修正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即不直接影响也不间接危害河流的健康生命,因此还应当以关爱的心理去回报“母亲河”。

  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首先是一个理论话题,它是人类长期以来开发治理和实践研究的结果,它从哲学的高度表达了人类对河流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表达了人类对河流及其健康生命的尊重,表达了人类与河流和谐相处的强烈诉求。因此,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理念,是人类治理河流的态度的转变和认识的飞跃。同时也是人类在治河实践中找到的一种更科学的新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更健康的心理的表现。

  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也是一个环保话题。环境保护在我国已经是被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基本国策。然而,在具体落实这一国策时,往往变得阻力很大,矛盾很多,进度很慢。比如淮河从开始大规模治理污染到现在,已经整整10年了,结果却是个别河段的水质已成劣ⅴ类。这本来是我们在交足了“先发展后治理”的学费之后,所采取的急刹车行动,效果却如此的不理想, 600亿仍然是一笔学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呢?笔者认为我们现在非常缺乏的就是维持河流健康生命所必须的健康的社会心理。即自上而下的“四个不够”:一是各级政府和官员抓环保动力不够。抓环保好像抓不出“政绩”,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因此,他们抓环保缺乏内在动力。二是靠环保部门抓环保信心不够,有限的几个干部去对付星罗棋布污染源,显然是杯水车薪。三是靠企业治理污染监督不够。因为排污设施不建不行,而建了不开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可能总是有人在每时每刻的监督企业。治污设施停止转动,企业就“增收节支”了,追求利润的老板们,往往都不会选择良心。四是靠千家万户的厨房或个人去治污,当然是自觉不够。大家都认为我自己、我家多消耗一点能源、多排一点污水、多用了一点一次性用品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不用也没人能给我奖励,我用了谁管得着呢?正是由于这些不健康心理影响下的种种难以约束的种种行为,导致了环保措施的疲软和治污战役的失败。

  当前,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形成有利于环保和有利于河流健康生命的基本道德水准。而这种道德水准的形成是一个痛苦的改变习惯的过程和艰难的改变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宣传教育的引导、严管重罚的强制、潜移默化的渗透,因而是一个慢长的过程。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严重已是火烧眉毛的事,容不得四平八稳的去等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往往是在他品尝了自酿的苦酒之后会幡然悔悟,因为他一想到这件事就会有一种痛苦的感觉;当他再次重复过去的行为时,就会在自己的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和否定的信号,从而自觉的阻止自己继续犯错误。而我们现在发生的一些环境事件的恶果实际是大家共同制造的,我们不得不共同把这杯苦酒咽下去,可是咽下了苦酒却总品不出道德痛苦的滋味,大家都在指责别人,都在发牢骚,却很少有人从个人做起,因而也就下不了痛改前非的决心,停不下悬崖勒马的脚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交足学费,总是学不会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就不会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因此,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让大家切切实实的明白,我们自己的行为习惯,我们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与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