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青海省能源规划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1 15:56:0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能源是基础产业。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推动能源又快又好发展,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速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根据《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一五”期间全省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推动全省加快能源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增强保障能力,提高利用效率。

  一、“十一五”能源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

  (一)“十五”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我省能源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投入力度加大,开发规模扩大,结构趋于合理,能源生产、供应的质和量都迈上了新台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的最好时期。“十五”期间,全省能源建设完成投资350亿元,是“九五”的2.4倍。2005年全省一次能源总量达到1645万吨标准煤,消费总量1522万吨标准煤,自给率108%。

  1、电力

  电源。建成了一批水、火电机组。2005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00万千瓦,“十五”新增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建成了尼那等水电站,开工建设了公伯峡、拉西瓦等水电站,新增水电装机158万千瓦。建成了桥电5号机,开工建设了华电大通2×30万千瓦机组、西海火电厂等一批火电项目,新增火电装机43万千瓦。水电资源开发,由“九五”期间的黄河干流重点开发发展到“十五”期间全面开发。火电建设,从“九五”建设12.5万千瓦机组发展到“十五”期间建设30万千瓦机组,建设规模和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天然气发电有了新突破,格尔木燃气电站开工建设。玉树、果洛州通电工程全面启动,建成了黄河源、禅古、扎曲等一批小水电站,解决了全省最后一个无电县—玛多县的用电问题,增强了网外地区供电能力。建成光伏电站114座,解决了青南牧区102个无电乡政府及所在地近万户农牧民通电问题。这些电源建设项目的陆续建成投运,有效缓解了全省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保障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电力需求。

  电网。建成了乌格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了农村电网一、二期建设与改造工程,新增330千伏线路640公里,110千伏线路2720公里。电网覆盖面积较“九五”末增加37%,达到了57%,覆盖人口较“九五”末增加30%,达到了95%。一批重点资源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农村牧区的供电能力和质量显著改善,为加快资源开发、加速工业化进程,为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创造了条件,为“十一五”电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煤炭

  开工建设并建成了大煤沟露天矿、鱼卡90万吨矿井,开工建设了柴达尔90万吨改扩矿井、海塔尔60万吨矿、大煤沟60万吨矿井等一批煤矿项目,新增生产能力400万吨。扭转了“九五”期间煤炭资源开发停滞不前、行业经营亏损、安全形势严峻的局面。煤炭行业经营管理显著改善,盈利水平逐步提高;煤炭安全监控系统项目正在建设,安全生产能力加强,保障水平提高;矿井机械化水平有了进步,生产效率提高,整体劳动强度下降;各类煤矿自我发展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呈现出规范开发、规模建设、产业链延伸、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良好发展势头。“十五”期间全省新建成煤炭生产能力 万吨,超过了建国以来至“九五”末的总和。

  3、石油天然气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大。到2005年全省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3亿吨,天然气4005亿立方米。累计建成原油产能139万吨、天然气产能23亿立方米,生产原油1085万吨、天然气73亿立方米。建成了涩—宁—兰天然气管道等项目。汽油勘探、开发、利用迈上了新台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能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但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电力。电网仍不能满足资源开发和普遍服务的要求,供电安全仍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供电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重点资源开发区未实现大网供电,部分地区仅单回路供电,影响资源开发进程。高载电工业和电力工业互相制约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共赢互利的机制尚未形成。水电资源开发难度加大,成本增加。

  煤炭。资源勘探工作薄弱,11亿吨精查储量已全部利用,增加后备精查储量的任务很重。煤炭资源回采率较低,深加工、综合利用刚开始起步。煤炭开发主体较为零散,产业集中不高,一些矿区的外部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开发进程和效益。

  石油天然气。已探明加控制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不够理想,增储上产难度越来越大。格尔木炼油厂尚未达到设计能力,需采取措施尽快达产。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低,除水电外,太阳能利用水平不高,光伏电站建设、运行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风能利用刚刚起步;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尚未开始。

  能源节约。能源节约意识还未深入人心。重点用能行业节能进展缓慢。

  二、“十一五”能源生产和消费预测

  从“九五”、“十五”期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表看,我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规律性不强。“十一五”能源消费按叠加法进行预测。用电量,工业用电按“十一五”规划项目预测,其它按自然增长率预测。煤炭,电煤、大宗工业用煤按“十一五”规划项目预测,其它按自然增长率预测。石油,按实际产量预测消费。天然气,大宗工业用气按“十一五”规划项目预测,其它按自然增长率预测。预测情况见下表:

  2005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645万吨标准煤,其中水电占40.3%,石油19.4%,天然气16.4%,煤炭23.9%;消费总量为522万吨标准煤,其中水电占40.9%,石油8.6%,天然气17.7%,煤炭32.8%。自给率为108%。原油、电力部分向省外输出,天然气供需基本平衡。煤炭缺口约150万吨,主要集中在动力煤,需从外省购进。

  2010年,预计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3240万吨标准煤,其中水电占31.4%,石油占11.2%,天然气占24.4%,煤炭占33%;消费总量2860万吨标准煤,其中水电占17.3%,石油占8.1%,天然气占20.5%,煤炭占54.1%。自给率为113%。电力、原油和天然气生产量大于消费量。煤炭随着煤焦化产业、纯碱项目的发展和一批火电厂的投产,消费量大幅增长,缺口521万吨,煤种仍然集中在动力用煤。

  三、“十一五”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十一五”全省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元发展、多能互补、注重节约、提高效率的能源发展方针,优先发展水电,加快发展油气,积极发展煤炭,因地制宜地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着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一)电力

  坚持不懈地发展水电。加快黄河水电资源开发。建成公伯峡、拉西瓦、康扬、苏只、黄丰等电站,开工建设积石峡、大河家、班多、茨哈峡、羊曲电站,争取开工建设宁木特电站。抓好黄河支流大通河、黑河、通天河等水电资源开发规划及项目前期工作,重点做好通天河干流的前期工作,条件成熟一个开发一个。积极争取国家尽早开工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在解决黄河中上游水资源不足的同时,提高水电站保证出力,增加发电量。

  适度进行火电建设。建成华电大通2×30万千瓦、西海2×13.5万千瓦火电厂、格尔木30万千瓦燃气电站和万兆宁北2×13.5万千瓦等项目。根据电力的供需情况,适时开工建设规划的华电大通后2台60万千瓦机组。

  积极推进热电联产。按照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的原则,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到2010年,产煤地区基本实现热电联产,集中供热。

  因地制宜地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通过建设小水电站、太阳能光伏电站和风光互补电站,解决玉树、果洛等大电网延伸不到地区的通电问题。“十五”期间,建成龙青峡、拉贡、聂卡等小型水电站及配套输变电工程,建成5万千瓦风电项目和一批太阳能光伏电站,基本实现村村通电。小水电、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迈上新台阶。

  到2010年,全省电源装机达到1275万千瓦,其中水电1000万千瓦,火电275万千瓦。

  完善输供电网络。加强电网建设,提高青海电网的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快750千伏线路建设,保障“西电东送”青海电量送出。统筹规划、建设积石峡、黄丰、班多、茨哈峡、羊曲、宁木特及黑河梯级水电站等送出工程。加快330千伏主网架建设,形成330千伏双环网。重点是阿兰—景阳和湟源—乌兰—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线路。加快锡铁山至东西台吉乃尔湖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完成重点资源开发区和重点工业园区的配套供电线路建设,扩大电网覆盖面。搞好县城电网改造,改善供电质量。实施西宁城网改造,优化电网布局,保障城市供电。

  到2010年,东部主网实现330千伏双环网结构,并形成750千伏特高压电网,西部建成通往柴达木的第二条330千伏输电线路,形成较为完善的输供电网络。

  (二)煤炭

  加强煤炭资源勘探。重点抓好鱼卡等柴达木盆地北缘含煤区和果洛大武至甘德一线地质勘探工作,力争“十一五”期间增加探明资源储量10亿吨,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加快煤炭资源开发。续建大煤沟煤矿,改扩建鱼卡煤矿,新建江仓、聚乎更、默勒煤矿项目,力争“十一五”期间新开工规模达到900万吨。大力推进煤矿开采技术进步,力争主要矿井实现机械化开采、集约生产。积极开展煤矿机械设备高海拔地区适用技术科技攻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益。

  推进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充实利用天峻木里焦煤和门源宁缠、一棵树矿区无烟煤资源,发展煤炭深加工。力争无烟煤全部实现洗选加工,焦煤形成焦煤开发—焦炭及焦油等综合利用的煤炭产业链。建设大通矿区、桥头电厂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引进高效煤炭利用技术,推进煤炭节约,降低煤炭消耗。

  优化煤炭消费结构。调整农村用能结构,逐步实施以电、以煤代薪,保障民用煤需要。积极满足工业和化工原料用煤,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适当控制新建大的燃煤发电项目,控制电煤消费增长。

  到2010年,全省煤炭产能达到1400万吨,其中焦化用煤800万吨,动力用煤600万吨。煤炭消费2021万吨,从省外调进521万吨。

  (三)石油天然气

  坚持油气并重,勘探开发利用并举,实现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的新突破,逐步形成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与天然气化工及天然气发电、民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到2010年,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60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新建石油产能182万吨,天然气产能40.5亿立方米,到2010年,原油年产量达到300万吨,天然气年产量达到70亿立方米,原油年加工量达到150万吨。

  (四)能源节约

  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首位。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加强能源制度建设和监管实现能源节约。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产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组织实施好热电联产、农村沼气、太阳能、风能、绿色照明、省柴节煤灶、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节能技术研发等10项节能重点工程,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到2010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单位能耗下降到2.7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10%。

  四、主要措施

 

  (一)合理配置能源资源

  研究制定我省能源配置战略,实现能源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强化规划在能源配置中的作用,坚持以规划指导项目。加强政府对大宗能源资源配置的引导和监管,依法设置探矿权、采矿权。严格能源项目招商引资准入条件,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加大能源资源勘探力度

  加大对能源资源勘探的资金投入,努力增加探明储量,提高资源保障水平。煤炭,由省财政出资和争取国家专项资金,选择国有投资主体,对动力用煤进行勘探。对市场稀缺的焦煤等煤种利用社会投资加快勘探步伐。石油天然气,协调中央企业加大勘探力度,提高探明率。水电,依托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做好重点水电站坝址工程地质勘探。

  (三)实行鼓励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

  拓宽能源建设的筹资渠道,逐步形成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格局。积极引进筹资、融资能力强的大企业和集团企业,依托企业的资金和社会融资,推动水电开发由黄河龙羊峡以下河段向龙羊峡以上河段及通天河等离负荷中心较远地区转移。通过开征城市增容费等办法,筹集资金,对城市电网进行改造。建立健全新能源开发运行机制,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太阳能、风能资源的开发建设,确保太阳能、风能等能源设施的长久可靠运行。

  (四)强化能源节约的政策措施

  实行单位能耗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将节能指标分解到地区、部门和重点企业。完善重点行业能耗准入标准、主要用能产品和建筑物能效标准、重点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实行强制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制度,强制性能效标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和政府节能采购、合同能源管理。运用价税收、格杠杆,促进节能消费,鼓励节能技术推广。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节能意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