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天涯绿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7/8 14:21:3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如果对发展进行深入剖析就会发现,导致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中,不顾自然生态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沿未得到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 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和能源利用量的比较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发达国家人均能耗量为7.4千瓦,美国为11千瓦,而发展中国家则不足1千瓦,孟加拉国仅为0.1千瓦。据1994年《我们的星球》报道,若以能源使用当量来度量人口对环境的影响的话,则不到全世界人口1/3的富人对环境的破坏约占破坏量的2/3。假若全世界各国都按照富国的消费模式,则需要10倍于今天的矿物燃料和200倍的矿产资源,要使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量赶上工业化中家的水平,需要全球能源利用量增加5倍。显然,如果延续这种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地球生态系统势必难以承受,必将威胁人类生存环境。 一、可持续生产——清洁生产 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可持续生产的核心是,对每一种产品的产品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生产设施、市场利用、废物产生和处置等都要考虑到环境保护,都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象污染的源头控制取代污染末端治理一样,可持续生产是污染防治策略的发展和延伸。 1、可持续生产的内容 可持续生产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设计、有毒化学品使用量的减量化和寿命周期分析。环境设计是指指导环境观念贯穿于整个产品设计中,最大程度地考虑资源的循环利用,把废物产生降至最低,而不仅仅是产品的设计、机械的设计。有毒化学品减量化即充分考虑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使用化学品的危险,以及潜在的污染外部环境的危险性,尽量减少对有毒化学品的使用。寿命周期分析则是研究产品使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产品进入市场的最终归宿,加强市场和售后服务,使产品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回收、拆卸和循环利用。 2、可持续生产的途径 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从1989年开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决定在世界范围推行清洁生产,把它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对策。环境署为此制定了行动计划和方案,并在世界上进行大量的工作。1990年至1992年连续三年召开推行清洁生产的国际会议。近年来,实行清洁生产已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正在为世界各国和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使用,成为解决工业污染问题的主要方法。例如,1990年在美国国会通过了《污染预防法》,明确宣布美国的环境政策是在“源头”预防和减少污染的生产,强调在循环、处理或排放之前,通过设备与技术的更新、工艺与流程更新、产品的重组与设计更新、原材料的替代以及促进内部管理、维护、培训或仓储控制,改变有害物质、污染物或污染物组分的性质或体积,达到“源头削减”。在制造业中,主要通过改变工艺投料,如用无毒物料代替有毒化学物质做原料;改进企业管理,改革工艺设备或工艺技术,实现清洁操作;在工艺内部实现物料的再生利用和重复利用;改进产品的设计,即在制造工艺中淘汰使用有毒化学品。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 (1)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产品; (2)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3)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4)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 (5)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 (6)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处理、处置; (7)建立无废工业区。 3、我国推行清洁生产的措施 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并大力提倡综合利用,制定了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对“三废”综合利用给予经济上的优惠等许多政策措施。这些都是推行清洁生产的重要内容。1993年10月,全国第二次工业污染防治会议进一步确定了清洁生产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对实行清洁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建立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定期公布限制、禁止生产和逐步淘汰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目录,逐步淘汰落后设备,严格限制或禁止能源消耗高、原材料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品的发展,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和产品。所有大中小型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要提高技术起点,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严禁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我国在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的主要思路是:大力进行人员培训,促进观念的转变;建立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发展适合企业的清洁生产环境审计方法;开展试点,建立一批示范企业。目前,我国已在27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编写了《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手册》,培训了100多名企业清洁生产审计专家。实践表明,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有利用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和降低产品成本、污染处理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避免或减少末端治理可能产生的风险;改善劳动环境;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二、可持续消费与环境标志制度 1、对可持续消费与环境标志制度 目前,改变不可持续消费模式对环境与发展领域的重要议题。虽然人们已对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将对人们的生活水平产生影响,所以在具体实施上世界各国反应不一,与《21世纪议程》的要求相比,实质性进展甚微。《21世纪议程》提出,世界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持续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应率先达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发展中国家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谋求可持续消费模式,避免工业化国家的那种过分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的消费模式,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其他援助。但事实表明,发达国家在这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关于改变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磋商中,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199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会议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再次强调发达国家应在改变消费和生产模式方面起到带头作用。最近,各国政府,商业界和非政府组织认为,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是一个战略问题,可以在维持生活水平的同时,通过加强竞争力来实现消费模式的转变。 政府和商业界对改变消费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手段有:运用经济刺激,改变消费行为;调整价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映出环境的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的经验和意识等等。 2、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中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非常注意引导和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不仅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还会减少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种种压力,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人口的迅速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消费形态,对有限的能源、资源已构成巨大压力,尤其是低效、高耗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鼓励并引导合理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的形成和推广,尤其是寻求改变贫困地区落后消费模式的对策,促进这些地区提高经济和生活水平,消除贫困,减缓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我国实施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目标是,在确保2000年人民达到小康生活的同时,保持人均能源及原材料消耗不再相应增加,并减少有害废物对环境的污染;改进居民消费结构;缩小贫富差距,追求共同富裕。拟采取的主要行动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一个低耗、高效、少污染或无污染的生产体系,增加生活资料的数量、多样性和提高质量;建立与合理消费结构相适应的产品结构,包括发展绿色食品等。 3、环境标志的产生 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以环境标志(绿色标志)制度为核心的绿色消费浪潮,对转变不可持续消费模式产生了推动作用。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某一个国家依据环境标准,规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符合或者达到这一要求的产品颁发证书或标志。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环境标志,就表明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 4、实行环境标志的目的 实行环境标志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通过引导公众购买倾向,减少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环境标志制度最早起源于德国。1978年,德国首先推行“蓝色天使”计划,以一种画着蓝色天使的标签作为产品达到一定生态环境标准的标志。到目前为止,德国已对3600多种产品发放了这种标签。此后,日本、加拿大等国也相继推行了环境标志制度,日本已对40个类别的2350种产品授予了生态标志合格证书。美国也于1988年开始实行环境标志制度。90年代初,法国、瑞士、芬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开始实施这一制度。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实行了环境标志制度。据199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67%的荷兰人、80%的德国人、77%的美国人表示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环境问题。人们更喜欢购买“环境标志”的产品。 对于企业来说,实行环境标志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为在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时,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物耗指标作为一个重要参数,企业要想得到环境标志,就必须作好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工作,另外环境标志本身就是一种广告,向公众表明自己产品具有一般产品所不具备的环境价值,这将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当前,环境标志也与国际贸易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通过严格的技术标准、安全卫生规定、认证标准等限制不符合要求的外国商品进口和销售。由于各国环保法律法规标准不一、各行其是,必然会在贸易中形成“壁垒”作用。如,欧盟规定,产品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凡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产品一律不准进入欧盟市场。为发挥标准化工作在统一各国环境管理上的作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2年设立了“环境战略咨询组”,1993年又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和措施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以使环境标志制度国际化,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环境行为。不难预见,环境标志将成为国际贸易与合作的重要内容。谁拥有环境标志产品,谁谅将拥有市场。 5、我国实施环境标志制度 我国自1993年开始实施环境标志制度。1993年3月国家环保局发出“关于在我国开展环境标志工作的通知”,1994年5月成立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青山、绿水、太阳和10个环组成,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先后对12类20多种产品进行了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有一部分企业的产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这些产品主要是:不使用氯氟烃的产品、对人体无害的丝绸类产品、无害安全涂料、无铅汽油、回收再生卫生纸、无汞无镉电池、无氟电冰箱、无汞干电池、无磷洗涤剂等。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