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促进节能减排 建设生态文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8 15:44:4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编者按: 2007年12月26日,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和国家环保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召开。会议总结通报了2007年工作情况,研究2008年工作安排,并就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2008年环保工作思路等进行了座谈。本报今日特摘录部分代表发言,以飨读者。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清华大学国情中心教授 胡鞍钢
  2008年3月将召开全国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审议新一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国务院组成部门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设置,最后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审议和正式批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重新考虑国家环保总局机构的调整和设置。鉴于国家(政府)职能重新界定为四大职能,国家环保总局作为负责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最高机构,同时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因而需要正式进入国务院组成部门(本届国务院共计28个部门,其中有4个国家委员会)。
  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第一种是将目前的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部,作为主要“内阁成员”之一,从国家层次行使国家环境保护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第二种是进一步改组国家环保总局,吸收与环保有关部门,恢复或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类似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实体机构,作为第5个国家委员会,可由国务院副总理兼任该委员会主任。从近期看,可先采取第一种方案,在政治上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或试行之后再来决定是否采取第二种方案,作为中期方案。但是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强化国家环保的两大职能,包括社会管理(环境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国家环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最近OECD发表了《中国治理》报告,也提出类似的建议:国家环保总局是负责环境事务的主要政府机构,将其发展为一个完整的(政府)部门,进而进入政府内阁(指国务院)是一项重要的进步。这可以随之在政府内部建立一个高等级、合作性的,整合环境相关政策制定的沟通机制。从目前中国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看,属于分权化为主、集权化为辅,地方管理为主、中央管理为辅的模式,这与类似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集权化为主、联邦管理为辅的体制大为不同,也与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所面对的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治理问题形成尖锐矛盾。因此应借鉴美国等大国管理模式,适当平衡集中与分散、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当前的国情条件下,环境治理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个中国,五级半政府”,即是指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副省级政府、地市级政府、县市级和乡区政府给环境治理带来两个不对称性:一是信息不对称性,如何获得真实信息难度大,如何实行监管难度也很大。二是权力不对称性,如何有效制约和监管同级部门和四级半地方政府。为此要明确环保作为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范围与界限,至少划分3类不同产品和治理主体:全球环保(应由国家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等负责);全国及区域性环保(应由国家环保部及相关部门负责为主、地方部门负责为辅);省内地方性环保(省级及省内环保部门负责)。应当明确中央独享职能、地方独享职能,以及中央、地方共同担负和分担的职能。建立一个激励相容机制和体制:在水平方面,环保部(局)与其他部门(如发改委、建设部、水利部)激励相容;在纵向方面,中央与地方环保部门激励相容。如果新成立国家环保部,至少承担3个层次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任务:全球性环保、全国性环保、跨区域或省域性环保。为此需要进一步扩大其人员,提高人力资本,加强机构能力建设。
  应开展各省“十一五”规划战略环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 陆钟武
  我 对2008年环保工作的建议如下:
  GDP增长速度(g)与(t)之间的合理匹配问题。对各省的“十一五”规划进行战略环评,进行战略环评后要进行相应的修改,然后报国务院审批;落实科学发展观已写入党章,各地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开展战略环评。目前,有数据显示,环评使单位GDP环境年负荷率下降,因此必须做好规划环评,才能促进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要以控制资源消耗量为突破口,树立全面的环保思路。环保工作要拓展思路,树立全面环保的思想,污染物总量控制总体不够全面,准确的提法应该是以资源消耗为重点,控制资源消耗量,完善末端治理,进行总量控制,才能调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同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等手段,使污染物排放量能耗减少,从源头上控制、治理污染,对资源能源进行定量管理;做好环境监督管理,和其他各部门密切配合,更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其他法律与环保法之间的配合问题。重新审视各类法律法规,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必须进行修改;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我国的环保法。
  进一步加快我国企业的绿色化进程,启动企业绿色化建设。企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主体,重视企业的绿色化管理能力,使各部门各司其职,而不仅仅由环保部门在做环保工作,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
  开展建设生态文明咨询项目研究
  ◆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 江泽慧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建议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列为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两委”的重点咨询项目。并从3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入点,深刻理解和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从报告的论述来看,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把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主要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观念8个方面纳入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旨在破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指导性和实践性;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看,从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中央的议事日程;从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研究成果看,2002年我们研究提出“三生态”的战略思想,这就是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
  态文明。这些观点和内容,在2003年中央9号文件中被充分吸纳;从国家环境保护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看,无论从加强污染防治、控制污染排放、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境准入,还是加强环境立法执法与普法、完善环境政策、强化约束机制,其路径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完善体制、机制、政策入手,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领域严格控制污染,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其最终目标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入点,深刻理解和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更好地指导我国环保工作。
  二、以生态环境建设、污染防治与减排为主线,深入开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咨询项目研究。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咨询研究,要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为依据,以污染防治和减排为主线,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围绕国家环保工作的全局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从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理论与指标体系、功能布局、建设重点、建设路径、保障措施等几个层面入手,研究提出环保部门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新思路、新领域、新格局、新任务,探索包括制度、体制、机制、政策在内的新路径、新举措,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领域正确理解和回答“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
  三、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领域研究。10个重点咨询研究领域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污染减排与综合防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与江河湖海休养生息;改善和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与健康水平;城市空气、水源、森林质量评价监控与饮用水安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面源污染防治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与人类的责任;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与政策研究,分类管理,分区管理,完善生态补偿的政策;构建和谐社会与生态伦理道德。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