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黄河调水调沙成功:让黄河拥有健康的生命[图] |
作者:林嵬 朱祥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7/21 20:09:2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成无数个漩涡,水面上漂浮的杂物也不再随波逐流,在交汇处形成了一条宽3米的杂物带蜿蜒漂浮在宽阔的水面上,成为一静一动两股水流的明显分界线。远远望去,在两股水流的争斗中似乎下泄水流略占上风,不断推移着杂物带向下游移动。
7月13日8时,黄河小浪底水库停止制造洪峰,出库水量下降到500立方米每秒,这意味着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水库调度工作全部结束。 黄河需要“生命之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黄河步入枯水期,但沿岸社会经济发展用水却大幅增加,超过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由于黄 黄河水利委员会任李国英说:“河流也是有生命的,一条河如果长期没有洪水过程,河道必然萎缩, 最终结果是长年干涸断流,河流生命终结。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导致河流消失的例子,古今中外,屡见不鲜。20世纪90年代以来,贯穿墨西哥和美国的科罗拉多河、非洲的尼罗河同黄河一起出现断流,河流生命受到威胁。” 李国英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传承着这样一种治河理念:治河的首要目的是控制洪水。可真的把洪水都搞没了,河就治好了吗?近年来,黄河及世界上许多大河先后断流警示人们,断流是人与自然不和谐最突出的征兆,河流需要洪水,就像人需要呼吸。如果没有让河道不萎缩的“生命水量”,河流迟早要被“治死”。 2003年,黄河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水荒”,记者曾沿黄河流域采访,看到的是“大河上下,尽失涛涛”的景象。在兰州,春季的黄河只是一条“半边河”;在黄河入海口,每天入海水量不过几十个流量,黄河生命堪忧。 李国英说:“人类治河治了几千年,终极目标是什么?绝对不是把河‘治死’,而是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实现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因而,所有的治河行动都应遵循这一终极目标。” 近年来黄河很少发生洪水,能不能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人工塑造洪水?2002年黄河进行了首次调水调沙试验 李国英说:“单靠天然洪水,并不能完全实现河道不萎缩的目标。由于黄河水沙天然不平衡,有时水少沙多,‘小马拉不动大车’,反而会增加河道淤积。而调水调沙则通过人工手段,借助自然的力量改变当前天然不平衡的水沙关系,塑造一种协调的水沙关系,使黄河下游河道实现少淤或不淤。这种治河手段依据‘自然法则’,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不能仅靠调水调沙实现,为此,黄委会还提出了相关措施。一是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从根本上减少入黄泥沙。二是在中游河段实施人工放淤,把洪水所带的泥沙输送到黄河主流两边的洼地里。三是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给黄河留下“生命水量’。四是加强沿河污染物排放管理,实现黄河污染不超标。五是治理黄河入海口,维持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六是加快黄河干支流的工程调控体系建设,增加调控手段。(完) (新华网河南频道 记者 林嵬 /文 朱祥/图 穆晓莉/监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