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宁波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2 23:11:3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第四章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围绕打造国际国内贸易服务平台、先进制造业的供应支撑平台、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服务平台等“四大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实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经济比重和发展水平。

  第一节大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适应港口开发和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国际贸易、金融保险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港口和制造业发展良性互动。

  现代物流业依托港口优势,构建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有序推进“一主六副”物流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集疏运网络。培育壮大物流企业,推动传统运输、仓储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鼓励引进全球大型物流公司和船公司进驻宁波。到2010年建成浙江省重要综合物流中心。

  国际贸易业按照“大口岸,大贸易,大市场”的要求,构建国际采购中心、境内外贸易中心和国际国内贸易的交易平台,拓展国际销售、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功能,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实现口岸进出口总额比“十五”末翻一番。优化贸易结构,探索进口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

  信息服务业重点培育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企业,为一、二、三产业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提供服务支撑。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开发政府信息资源、企业信息资源和公共信息资源,满足社会各方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需求。积极培育信息市场,推进以电信服务业、广电服务业和网络服务业为重点的三大产业。加强以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按照构筑“数字宁波”的要求,完善基础测绘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基本确立“长三角”南翼重要信息服务业中心的地位。

  金融保险业围绕满足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服务的要求,按照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加快金融业在组织、机制和服务方面的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积极推进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的农村金融改革,鼓励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和公开发行上市;规范发展证券、保险、信托行业,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宁波,不断增强辖区内金融服务功能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建立门类齐全、功能各异、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

  现代会展业整合现有会展资源,建设若干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展馆。加快会展业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国际会展中心在展览、会议、宾馆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依托大型专业市场和块状经济特色,继续办好中国世界消博会和宁波国际服装节,培育知名品牌会展。扶持发展会展企业,完善会展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中国会展名城”、“长三角南翼会展之都”。

  中介服务业适应加入WTO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积极发展决策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经纪代理等企业中介服务业,培育扶持科技中介服务业和技术中介机构、文化体育经纪业和行业协会等自律性服务行业,完善提升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业,初步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中介服务体系框架。引进和培育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和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初步建成立足全省、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长三角主要中介服务中心。

  第二节充实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围绕方便群众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改造提升商贸流通、旅游休闲、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商贸流通业建立起开放、高效、畅通、统一的商品流通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按照便民利民原则,进一步完善落实商贸网点规划布局。加快社区、集镇商贸中心和专业特色街建设,发展人性化消费服务。培育提升各类市场,形成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加快商业网点向农村地区延伸。到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300亿元。

  房地产业顺应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需求,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住房结构,形成以商品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廉租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培育壮大房地产租赁市场,形成租、售市场联动发展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建立有效的房地产预警预报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旅游休闲业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把宁波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市。高起点、高品位开发旅游资源,完善“一核两翼五圈”旅游格局。挖掘和提升奉化溪口、余姚河姆渡、天一阁藏书、月湖文化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建设一批都市、文化、海洋、生态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品,完善提升一批文化品位高、影响力大的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努力营造“东方商埠、时尚水都”的宁波旅游新形象。

  文化传媒业做大做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电子、体育健身、广告印刷等传统优势文化传媒业。积极扶持旅游文化、文化演艺娱乐、艺术品创作交易等特色文化传媒服务业。着力发展网络文化服务、文化经纪等新兴文化传媒服务业。建成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逐步形成具有宁波特色和竞争力的文化传媒业发展格局,成为浙东地区的文化传媒中心。

  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社会化进程,构建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业。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创新社区服务形式,鼓励发展设施维修、病老护理、社区卫生、美容和健身娱乐等社区服务。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以“81890”社会服务平台为基础,整合社区服务资源,积极构建覆盖全市、反应快速的社区服务网络。

  第三节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服务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公共服务领域产业化改造,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土地、价格等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

  第五章建设现代化国际枢纽港

  坚持“港桥海联动”战略,围绕把宁波港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远洋干线港的目标,加快港口资源综合开发,提高港口管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第一节推进港口综合开发

  继续把集装箱运输作为港口开发的重中之重,优化港口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港口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集装箱码头建设,完成宁波港北仑四期、五期及大榭港区集装箱码头工程。到2010年全港集装箱处理能力超过1100万标箱。加快区域岸线资源整合,搬迁改造二期散杂货泊位。新建大榭原油码头第二个25万吨级泊位、LNG码头等项目,强化大宗散货的接卸换装系统。疏浚虾峙门国际航道,拓展港口锚地。推进集装箱陆域堆场建设。规划研究穿山南、梅山岛、象山港等岸线开发。

  构筑多式联运体系。开展海铁联运,推进宁波铁路集装箱中转站建设,形成100万标箱/年以上的中转能力。开通内河集装箱运输,推进宁波港与长江“黄金水道”的联动发展,主动服务于长江沿线经济,力争把宁波港建设成为长江重要出海港和江海联运主要枢纽。

  积极拓展港口腹地。继续加强义乌、金华等“无水港”建设,巩固传统腹地。建立完善长江沿岸城市揽货体系,重点拓展浙北、苏南腹地资源。大力开拓海相腹地,巩固欧美传统市场,增大对台湾的集装箱运量,发展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培育集装箱运输新的增长点。

  推进宁波与舟山港口一体化。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宁波与舟山的港口资源、基础设施等的“联建共享”。配合推进舟山连岛工程、金塘港区集装箱码头工程建设。研究六横岛-梅山岛联动开发规划和合作模式。

  促进港口资源的集约利用。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原则,统筹规划岸线资源布局,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港口资源。系统整合、改造现有岸线码头资源,妥善处理好港口发展与城市建设、货主码头和公共码头等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岸线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切实把港口发展由外延式粗放型转入到集约型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来。

  第二节完善交通集疏运网络

  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形成以港口为龙头,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公路重点推进“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建设,努力实现以市区为中心的“213”高速交通圈。积极推进“八横五纵三沿海”干线公路网建设,力争高速公路连接线、各县(市)、区至中心镇及重要连网线基本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到2010年,公路网密度达到93.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

  铁路建成甬台温铁路宁波段项目,完成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争取建成宁波铁路环城线、大榭岛铁路支线等。实施铁路北站搬迁,建设庄桥货场及配套设施。争取建设长三角宁杭甬城际快速铁路宁波段。到2010年,新增铁路里程212公里,旅客发送量近1000万人次,改变铁路末端状况,基本形成区域性铁路客货运输枢纽。

  水路推进杭甬运河宁波段二、三期建设,全线达到四级航道标准。开工建设奉化江、剡江四级航道改造工程,完成杭甬运河余姚东港区、北仑王家洋海河联运港区工程,初步展现内河运输优势。

  航空扩建栎社机场,拓展国际航线,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干线机场。积极推进江北庄桥机场迁建工作。力争到2010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370万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10万吨。

  第三节提高港口管理现代化水平

  按照“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要求,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引进现代技术和经营理念,着力提高港口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提高口岸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大通关”工程,推进海关、海事、金融、检疫等部门的联合作业,提高通关速度,提升服务质量。积极拓展代理业务,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市场,大力发展理货、司法仲裁、卸载分装、船舶修理等相关服务业,拓展港口服务价值链,完善口岸服务功能,提高口岸运作效率。

  发展港口国际物流。发挥深水良港优势,大力发展港口国际物流,建立国际性配送中心,更好地发挥连接国际国内的功能。全面推进“区港联动”,优先建设保税物流园区,积极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等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推进港口信息化管理。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和利用港口信息资源,完善和提升宁波电子口岸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基本实现港口装卸作业自动化、信息交换电子化、管理手段现代化。

  创新港口管理体制。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贯彻落实《港口法》,完善港口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港口的政企关系,提高港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第六章加快推进城市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功能区划,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动,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城区和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市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明确区域总体功能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大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区域开发政策,规范空间开发秩序。

  优化开发区主要指开发强度已经较高、环境容量接近饱和、不宜大规模开发的区域,包括中心城区、镇海北仑和余慈地区的局部区域。功能定位是宁波大都市区的核心功能区,承担全市的集聚功能、辐射功能、创新功能和服务功能。这类区域要把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和完善功能放在首位,严格限制低水平扩张,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优化城镇和产业布局,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产业,发展成为宁波都市区的核心功能区和最佳宜居宜商区。

  重点开发区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大、经济开发需求较高、适宜进行较大规模工业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湾”、“沿路”区域的“13+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及东部新城区、鄞州新城区、镇海新城、江北和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部分区域等。功能定位是长江三角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区,宁波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载体。这类区域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在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大开发力度,引导人口和产业的集聚,逐步发展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限制开发区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开发条件不够好的区域,包括森林覆盖地区、农田水网地区、穿山南近海地区等区域。功能定位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承担着景观服务、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等功能。这类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发展、点状开发,控制开发强度和开发规模,严格产业准入标准,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型工业,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和养护,引导人口向重点和优先开发区域转移。

  禁止开发区具有极高生态保护价值和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区域,包括水源地及其汇水的水源涵养区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滩涂湿地、生态廊道等。这类区域要依法进行强制性保护,坚决禁止

  任何有损生态环境的建设活动。山区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增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防止饮用水水源地及其汇水区域的污染;沿海地区要严格控制围垦,强化生态湿地保护,维护海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区域开发政策根据主导功能区划,实施分类指导的区域开发政策。分类考核,强化对优化开发区结构调整、资源消耗、服务业发展等的考核;加强对重点开发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等综合考核;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要强化资源环境等考核,弱化经济考核。财政政策,加强对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的支持力度;增加对限制开发区的人口转移和职业培训等的投入力度;加大对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力度。产业政策,引导优化开发区转移淘汰高消耗的落后产业,推进结构升级;引导重点开发区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引导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发展特色产业,防止环境污染。土地政策,限制对优化开发区的增量建设用地供给,主要走挖潜、整理之路;增加对重点开发区土地供给,提高用地效率;控制对限制开发区的土地供给,对禁止开发区实行严格的土地管制政策。

  “十一五”重点开发和保护区域在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上,按照功能建设的要求,确定一批“十一五”时期必须重点开发、保护和提升的功能区域。

  第二节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实现空间集约和协调发展。

  1、明确南北区域发展定位

  北部余慈地区,要以杭州湾新区和姚北工业区为重点,以慈溪出口加工区为先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协同发展,改造提升塑料、模具、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发展后续产业,加快建设“大桥经济圈”,初步形成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

  南部地区,要把象山港区域作为我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坚持保护和利用并举,发挥生态资源和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休闲、现代海洋渔业和港口国际物流业,适度发展清洁工业和生态居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型港湾和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2、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合理开发海洋资源,重点发展临港工业、临港服务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支柱产业,扩大总量规模,提升质量效益,形成比较优势。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建立健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培育10家以上海洋高科技企业,形成一批高成长性的海洋产业。在全省率先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转变。

  加大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管理制度。保护和合理开发滩涂、岸线资源与无居民海岛。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开展重点海域污染治理。统筹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接陆联海”的交通网架。

  3、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着眼于缩小区域生活质量差距,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支持革命老区、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鼓励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经济。促进下山移民、海岛移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走自我积累和借力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加大财政转移支持力度,加强人员技能培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4、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南部生态功能区的利益补偿。建立区域山海、南北合作、协作发展机制,做好扶贫开发和结对帮扶工作,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欠发达区域发展。

  第三节推进城市化进程

  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宁波都市经济圈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城镇体系、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到2010年城市化率超过65%,初步形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基本框架。

  1、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适度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城市品位。到2010年,中心城区规模达到267平方公里。

  三江片要进一步提升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层次,努力增强创新和综合服务功能。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商务会展、金融保险、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加强历史街区保护,推进和义路、鄞奉路沿江商务区等功能区块开发。积极发展楼宇经济,提升城区服务能力和文化品位,完善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功能。推进三江文化长廊建设,加快湾头半岛和江北西区的开发建设。

  按照打造“世纪精品”的要求,全面推进东部新城开发,构筑中央商务区和行政中心区基本框架,形成展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区域。到2010年,基本完成核心区块8.45平方公里的开发规模,形成高品位的形象效果。

  推进鄞州新城区、北仑新城区、镇海新城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和科技园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人口集聚,加快融入中心城区。

  加快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2、加快发展副中心城市和中心镇

  明确功能定位,强化发展特色,推进副中心城市发展。增强副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其走错位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基本建成要素集聚明显、基础设施良好、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余姚、慈溪要在优化布局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象山、宁海、奉化初步形成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框架。

  中心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要按照“统筹规划、基础先行、稳步推进”的要求,重点培育13个中心镇,完善基础设施,扩大总体规模,塑造个性特色。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中心镇集聚,建成一批服务完善、管理到位、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适度超前的原则,建成比较完善的交通、通讯、给排水、供电、供气和污染治理、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轨道交通和区间快速通道,构建顺畅、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建成南外环路、北外环路等项目,构筑“四连六快十八干”系统。开工建设轨道交通一号线工程。建成以公交为主导的客运系统,常规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到30%。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新增泊位4000只。建设以公交客运枢纽、物流中心为主的多式联运的交通衔接系统。加快信息传输网络改造升级,完成“一网、七系统”工程。推进电信、移动、联通、网通等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的电子信息网。利用国家31个重点城市电网建设有利时机,加快宁波电网建设。规划建设与东海天然气配套的天然气管网,推进城市燃气管道工程及天然气首站、气体处理站等配套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管网系统,高起点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到2010年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