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试论扶贫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
作者:顾松圃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生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24 14:30:51  文章录入:gusongpu  责任编辑:ahaoxie

试论扶贫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  

   

顾松圃  

   

     

   

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提出以来,就立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都制订相应的政策与措施,鼓励、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也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于19943月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特别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研究、探索在扶贫工作中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该战略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摈弃。  

该战略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人们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更多地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看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其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生态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如果仅注重生态建设,而忽略了经济效益或者仅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承载力都是不能长久的。同样,缺少了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不完整的,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必须把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任何割裂三者之间关系的做法都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如何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与模式,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探索合适的方案,但也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把握。  

二、霍山的实践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属淮河一级支流——淠河的源头区,总面积2043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271个行政村,人口36.7万,是一个集老区、库区为一体的山区县。  

在环境与贫困问题上,霍山曾经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大炼钢铁、砍柴烧炭、毁林造田,造成了近百万亩的水土流失、大片的森林消失,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群众一直难以摆脱贫困。一直到80年代初,人们依旧在温饱线上徘徊挣扎,自然灾害仍然十分频繁。1986年,该县被列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当年贫困人口为1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0%  

在接下来长达20年的扶贫攻坚中,他们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生态扶贫新路子。他们积极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从而变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到2005,全县贫困人口已减少到3.79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为10.9%,绝对贫困人口发生率为2.4%  

   (一)、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  

     霍山县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工业基础,以推广清洁生产为前提,以建立循环系统为载体,以无污染、高产出为目标,努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且符合霍山实际、体现霍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以工带农、以工建农和以工补农,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厂务工,增加贫困群众的实际收入,带动全县脱贫致富。目前,全县共有大小工业企业1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人数达2.5万人,人均年收入达6000元以上。  

(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他们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流通三大工程,实现资源多级利用,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工程。参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制定了十大系列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规程、质量安全标准和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逐步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加强环境监测、市场监控和跟踪检查工作。同时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推广工作力度,引导农户按照标准化的要求组织生产,逐步将他们领入标准化生产轨道。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化工程。坚持扩大面积与提高质量相结合,充分发挥茶叶、毛竹、中药材、板栗、高山蔬菜、油茶、葛芋、蚕桑等十大类80万亩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优势,本着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优化资源配置,组建了一批集产、加、打、销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参股等形式,促进基地、农户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民风险意识,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逐步壮大产业化基地规模,如霍山龙华工贸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千亩桑园示范基地,不仅解决了800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且使贫困农户人均增收600多元。三是大力推进品牌流通工程。组织开展绿色、有机食品申报认证工作,积极培育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利用安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广泛发布信息,促进产品销售。与此同时,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为契机,一方面,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营造针阔混交林,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一方面,大力实施易地扶贫工程,引导山区贫困群众从事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拓宽生存空间,增加群众收入。  

(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群众从事三产  

     他们坚持以走进霍山、回归自然为主题,一手抓资源保护,一手抓引资开发,一手抓强化管理、一手抓宣传促销。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及沿河、沿渠、沿库地区采矿、采石、采砂、取土,切实加强文物古迹、珍稀物种、古树名木、主要景点及周边环境的生态保护。同时,加大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先后推出了一大批旅游招商项目,受到了海内外投资者的重视和青睐。他们还积极提倡节约资源的生态活动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和环境意识培育。2004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45万人次,创旅游经济综合收入4.8亿元。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旅游区贫困群众收入的稳定增长,开辟了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目前,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和相关产业的人员达1.2万人,风景区周边群众人均增收200多元。一批几年前还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民,已经成为高山蔬菜、农产品购销、旅游交通和旅馆等行业的大老板。生态旅游业在给贫困地区带来财源和商机的同时,也给景区群众带来了旅游观念和生态意识的深刻变化,如今,靠山吃山、服务旅游、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四)、大力建设生态家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建设生态城镇。注重合理布局,增强城镇的生态调控功能,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充分发挥移民建镇易地扶贫开发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山区贫困群众的生存、发展和致富问题,实现稳定脱贫。二是建设生态村庄。坚持以沼气、太阳能综合利用为核心,以改水、改厕、改路、改圈、改厨为抓手,加快生态康居点建设,逐步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目前,全县已有省级百佳生态村2个,县生态农业村2个;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户500户,建沼气池5000余个,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7000余座;全县用上简易自来水的村民组2690个、农户59768户,分别占农村总组、户数的84%67%,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三、霍山实践的启示  

从霍山扶贫的实践可以看出,他们的扶贫开发工作体现、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全面体现和增强扶贫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顺应了国家扶贫工作从救济式向开发式的战略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霍山的实践给我们今后扶贫开发工作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   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扶贫开发工作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使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不能仅仅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而忽视甚至牺牲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它要求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全面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项目选择上,要把生态环境影响放在突出位置,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扩大,对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要限期整改,仍然不达标的,要坚决关闭。  

当前,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水土保持任务繁重,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再恢复或成本极高。因此,在这一地区搞扶贫开发必须考虑其生态特点和生态保护的战略意义,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牧业,最大限度地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果不考虑其实际情况,而一味搞经济开发,可能一时会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将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从而影响扶贫开发的效果。霍山发展无污染的工矿企业,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就充分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中的经济可持续性主要是指如何为贫困农户提供比较稳定、持续的收入流。以前,在扶贫开发中主要采取给贫困农户发放补贴,进行贫困救助,主要是一次性的投入和补贴,不能给贫困人口带来比较稳定的现金流。这种扶贫方式只可能解决一时的困境,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往往是一阵风过后,又一切如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国家扶贫开发战略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的转变,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集中资金采取经营扶贫形式,根据当地的特点和比较优势,选择适合的项目,力争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把经济优势变为竞争优势。同时,在开发扶贫项目的过程中,注重产业链条的培育与延伸,拓展增值空间。霍山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建设生态家园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措施,有效地增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扶贫开发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发展不仅要体现经济的进步,更要突出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就是说,扶贫开发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收入的提高,还要有更宽广的视野,放眼于整个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人们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增进人们的市场意识与进取精神,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扶贫开发要注重对当地农民及产业的提升与带动,注重农户的合作与参与,注重员工的健康及安全,注重当地社区的福利与发展,注重广大农户对项目收益的分享,充分体现经营扶贫的公益性质与特色。扶贫开发要着眼于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效增加农民、财政收入,促进这一区域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就业门路,促进农业各相关产业协调发展。要注重对贫困地区的教育与技术培训,培养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和依法维权的精神。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