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浅谈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维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第一食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29 22:04:2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环境构成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水量的1/4,是贫水大国,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水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水资源缺乏、污染的矛盾日趋突出。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维护水环境,最大化的发挥水效益,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水利、水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水体富营养化简单的说:“就是水生态环境失衡”。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水体的自净容量、营养成分的种类和在单位水体中的含量,初级生产者的种群、数量,消费者的品种、数量失去平衡而导致的。

  构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养分含量失衡

  在水土流失和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机、无机营养物,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水体,在自然因子和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形成硝酸、磷酸、腐殖酸盐,为浮游生物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这些物质各养分间互不平衡,有的有机养分大于无机养分,有的则是无机养分大于有机养分。有的氮多磷少,有的磷多氮少,由于它们在单位水体中各养分间含量比值失衡,某种养分在水中含量过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会破坏水体正常的生态循环。比如在磷养分适度,氮养分过盛的水体,蓝藻门类的微囊藻将大量滋生,产生“水华”“蓝腚”形成水体富营养化。在有机质和氮磷同时过盛时,水体的富营养化的进程加快,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加剧。当氮、磷和有机质某种养分过少,成为限制元素时,浮游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种群和数量同时减少,不能给滤食性鱼类提供充盈的生物饵料,阻碍渔产业可持续发展。由此,水体中各营养成分含量的比值失衡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阻碍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生物群种失衡

  当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和人畜禽粪便进入水体,由于污染源种类不一,养分含量高低不一致,造成某种成分过高或过低,随之而带进的生物菌种也不一样,有的生物菌种对水生态环境有益,有的则对水生态环境有害(如粪大肠杆菌、霍乱杆菌等)。养分和菌种的不平衡,含氮养分高的水体,喜氮生物大量或超量繁殖,从而导致水体生物群种的单一性和异常性,打乱了水生生物的循环链,干扰了水生生物的食物网。这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阻碍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因之二。

  生产消费者数量失衡

  在自然因子、非自然因子适宜,营养养分充足,藻、菌相平衡的情况下,初级生产者(浮游生物)生长周期缩短,繁殖速度加快,生产量成倍增加。与此同时,若消费者(滤食性鱼类)数量不足,所产生出来的生物饲料,得不到消费者的消费大量死亡,在死亡分解的过程中,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致使水质突变,发黑发臭,甚者导致水生生物灭绝,使水体失去利用价值。这是成因之三。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特征

  氮源污染大于磷源污染

  众所周知,氮磷两种物质是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元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为控制氮、磷等污染物进入水体做了大量工作,不惜代价关、停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投巨资在人群密集的城镇修建污水、垃圾处理厂。在农村推行沼气清洁能源,使点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农村面源污染的形势仍然严峻。随着化肥使用面积的逐年扩大和单位用肥量的增加,每年因水土流失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的标氮(N)达百万吨之多,标磷(P2O5)达十万吨之多,加之农村人畜粪便、稿杆、落叶等有机肥相当部分也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形成有机污染,年复一年存积,致使我国内陆现大部分封闭水体出现中、富营养化。通过对部分湖泊、水库多年监测结果分析,形成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为氮源污染,有机物和磷污染次之。80%以上的中、富营养化水体氮源污染大于磷源污染。太湖单位水体中总氮高出国家现行地表水Ⅲ类限值4.69倍,滇池5倍,巢湖2.94倍。由此可见,引起我国内陆封闭水域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是氮源污染。

  有机污染大与无机污染

  有机污染物来源可分为天然有机污染和人工合成有机污染两大类。天然有机污染主要是由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及其它生物化学过程产生的萜烯类、黄曲霉素类、氨基甲酸乙脂类等。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是伴随着现代化学合成工业的发展产生的,如塑料、橡胶、农药及日用化工产品等。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会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干扰破坏生态环境,不少有机物是致突变、致畸、致癌物质,有的有机物能在环境中与其它物质作用转化为对生态环境更有害的二次污染。还有一些有机物在生物体内能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在我国,目前已形成富营养化的水体中,一般状况是有机污染(主要是天然有机污染物)大于无机污染。它们的主要来源途径:一是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二是农村的人畜粪便、稿杆、落叶和土壤中大量的有机质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有机污染;三是生物代谢及生化过程中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尸骸造成的二次有机污染。这些有机污染物轻者阻碍了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重者破坏了水质,无法进行水产养殖,破坏整个水系的生态环境。

  生产者大于消耗者

  水体中初级生产者(微生物、藻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环境中的各种因子影响着初级生产者的生存和生长繁殖,而初级生产者在新陈代谢活动中也对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当有机、无机营养物质在水体中达到一定浓度时,而初级生产者的生长在一定阶段便不存在限制因子,在这种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常常出现菌、藻类大量的生长繁殖,此时若消费者(滤食性鱼类)的消费能力小于初级生产者的生产能力,便会出现初级生产者生产过盛现象。过盛的初级生产者不仅耗尽水体中的溶解氧,而且水中的营养物质愈来愈多,水体富营养化愈来愈严重,最终致使其它水生生物因缺氧窒息而灭绝。

  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对策

  控制污染源,促进水体自净容量的平衡

  对已形成中、富营养化的水体,要找准污染源,截断污染途径,特别要防止工业废水中的多氯联苯(PCB)、酚类化合物、洗涤剂、有机磷农药等合成有机物和酸、碱、盐,氰化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无机污染物以及致癌、致畸、致病污染物的进入。禁止向水体中投放未经腐熟和未消毒处理的人畜、家禽粪便、稿杆、落叶和生活垃圾。禁止向水体中投放低含量、低溶解、高残留的固态无机化肥。使水体的正常生物循环,能够同化有机和无机残留物,使有毒有害残留物小于或等于水体的同化能力和自净容量,以便通过水体的自净作用使水质能够迅速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状态。

  循环利用丢失资源,促进水体中氮磷养分平衡

  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水体中氮、磷两种元素的存在,而关键在于这两种元素在水体中含量和相互间比例的失衡以及未加以重复利用而造成的。流失在水体中的氮、磷是一种不竭的资源,完全可以加以循环利用。实践证实,每生长1千克滤食性鱼类,要消耗水体中有效五氧化二磷(P2O5)20克—25克,消耗有效氮(N)120克—140克。根据施肥养鱼的原理,合理利用流失在水体中的氮、磷、有机质资源,人为调控平衡,用来养殖滤食性鱼类,既能循环利用流失在水体中的氮磷资源,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又能提高鱼产量,渔产值,促进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测水施治,促进浮游植物藻相平衡

  对已形成中、富营养化的水体,要加大对水质的监测力度,要多点分层(光合作用层、温跃层、底层)定时检测水质中总磷、总氮、溶解氧、PH值和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等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针对监测结果,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用水质营养平衡剂进行调整,平衡其各养分间的比值,以促进浮游植物间藻相的平衡,抑制其因某一种养分过盛而导致的某种生物群恶性增长,诱发的水体富营养化。在清明至秋分时节,水体中总氮、总磷养分比值一般以4.5~5∶1在秋分至清明时节一般以7~7.5∶1最为适宜,随温度增高,光照增强而比值减小,反之则增大。在水体中氮、磷养分平衡,消费者能满足生产者生产的条件下,一般单位水体中总氮控制在每升1毫克~1.5毫克,总磷控制在每升0.15毫克~0.2毫克之内,不但不会产生水体富营养化,而且还有利于滤食性鱼类的生长。

  生物修复,促进菌相平衡

  利用微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是保护水资源,促进水产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一些有益微生物集合制剂能抑制病源微生物和有害藻类的生长繁殖,促进水体中有益菌群和有益藻类的活化、生长,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消除水体中的硫化氢、甲烷、非离子氨、亚硝酸盐氮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达到稳定和改良水质,保持水生态环境平衡,同时可增强鱼虾的吸收功能和抗病、抗逆能力,促进生长,提高其增重率和品质。

  调整养殖品种,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平衡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滤食性鱼类与摄食性鱼类的投放比例一般以4?1为宜,尽量保持水体中所产生的浮游生物,在生长周期内能被滤食性鱼类消费掉。尽可能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数量的平衡,真正达到以肥培水,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目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