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干热河谷生态恢复技术与示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4/19 21:46:49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2002年度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圆满完成年度工作计划。本年度参加攻关工作的全时人数折合达31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12人,其他6人。主要进展如下:

1、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
  规划实施人工生态植被恢复示范基地8000多亩,其中:雨养型人工植被群落试验区3800亩;严重生态退化区治理试验示范区3100亩;特色经济植物复合经营技术示范区1130亩。

2、特色经济植物品种的筛选与引种
  根据干热河谷区元谋自然生态条件,结合资料查新、咨询,全年新引进资源和种质125个,其中灌木21种,草本和草藤103种,活体保存124。收集乡土草本植物和饲用植物资源53种,人工栽培16种,至今,共引进和保存种质223种,其中活体保存167种,种子保存56种,所有活体保存种质都实行详细信息建卡管理,对牧草品种作了种子粒重、发芽率、出苗率、育苗、成苗等基本性状测试;针对干热河谷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生产中缺乏优良品种的状况,以特色为主,开展了热带、亚热带优良经济作物引种试验和示范工作,引进番石榴、台湾阳桃、马来西亚阳桃、台湾番荔枝、鸡心黄皮、荔枝、菠萝蜜、台湾莲雾、人心果、火龙果、西番莲、守宫木、亚麻、木薯、葡萄新品种15个,进行适应性试验和示范工作。

3 、干热河谷生态恢复技术集成研究
  充分利用坝周低山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四荒地",针对干旱缺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两大主要问题,干热河谷生态农业模式主要采取以下技术集成方案:

  严重退化破碎陡坡地生态保护系统单元:在示范区内坡度>15°的陡坡、侵蚀冲沟等破碎地形的荒坡,应用坡面集流入渗造林、截流竹节渗沟造林、地下地膜截水墙等微水造林技术和不同岩土组成坡地植被恢复技术进行植被恢复技术集成示范;在严重侵蚀冲沟利用生物谷坊、拦沙坝等水土保持综合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控制水土流失。试验示范区以加勒比松、黄连木、清香木、川楝、金合欢、银合欢,百喜草等植物品种,进行乔+草、灌+草、乔+灌、乔+灌+草立体配置,建立完善的林草植被结构,提高地表径流吸收、涵养以及降雨截流的性能,达到侵蚀沟壑以及侵蚀坡地的治理目的,并且提供优质的木材、薪材以及牧草。

  雨养型特色经济人工植被恢复立体配置系统单元:通过对干热河谷区自然乡土植被的调查研究,结合印楝在我国干热河谷的生态适应性表现及试验林地所承担的功能来确定造林树种的选育目标。试验示范区以印楝为主,结合其它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设计为印楝+大叶相思,印楝+久树,印楝+新银合欢,印楝+苏门金合欢,印楝+木豆,重复3次,进行植被恢复技术集成示范。建立在严重退化破碎缓坡旱坡台地具有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薪炭等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植被系统。

  退化缓坡地农林复合高效系统建设单元:在坡度<15°缓坡、坡脚冲积扇等完整地形的荒坡采用坡改梯、生物篱地埂、管道输水、地面覆盖、罐渗节水灌溉、滴灌等技术建立节水灌溉农田。利用坡改梯土地种植芒果、龙眼、台湾青枣等热带亚热带名特优水果。在果树幼龄期实行"果农"经营模式,在果树树冠封行后实行"果禽"经营模式。建立在退化缓坡、坡脚冲积扇地具有保持水土、水源涵养、能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系统效益、持续健康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土地使用管理体系和经济植被系统。技术内容有:雨养生态型农林复合高效系统建设技术;节水补灌型农林复合高效系统建设技术;适水灌溉农林高效复合系统建设技术。

4、干热河谷复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1)坝周低山区果、农、禽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①示范区外围建设水土保持防护林草体系:2001年利用苏木塔门金合欢、滇合欢、新偌顿豆等种植水土保持林草200亩,种植水土保持防护林2万余米;
②示范区内建设高效农田生态系统:建立果农果禽复合果园400亩,果树以芒果(主要品种为耶香、龙眼香、乳芒、凯特、瓦特、肾心、红吕宋、红象牙等)和龙眼(主要品种为:石峡、储良等)为主,果树行间间种蔬菜、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果园利用香根草建立地埂生物防护篱,在坡改梯工作中既起到了护埂护田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时也改善了果园农田小气候环境。目前,5亩芒果果园已进入盛果期,300亩龙眼已试花试果。
③养殖场和附属生活用房:养殖场及附属生活用房1100m2。规模:年出栏猪40头,可提供有机肥60t。现已饲养生猪10头、鸡150只。

(2)农林复合高效系统示范区建设模式
示范区面积900亩,雨养生态型农林复合高效系统建设示范区;节水补灌型农林复合高效系统建设示范区;适水灌溉农林高效复合系统建设示范区面积700亩。
① 林-农高效复合模式
为了体现热区特殊物种资源优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模式中的"林"以热带亚热带经济林为主,并结合当地果业结构调整,同时注重作物的历史适应性,选择出龙眼-台湾青枣、甜酸角-台湾青枣、酸角-龙眼、大枣-台湾青枣、酸角-余甘子、荔枝-台湾青枣、龙眼-葡萄、酸角-印楝、龙眼-芒果等8种模式,这些模式都已初步建成,面积650亩。模式中"农"以间作经济效益较高的低杆作物,但目前还未见效益。
② 林-草-牧模式
在旱农区应该大力挖掘畜牧生产潜力,使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向集约化水平发展。开发畜牧业生产潜力,目的在于延长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多级利用各植物性产品,从立体层次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畜牧业生产为种植业提供了动力、肥料,为人类提供肉食品和经济收入。现已初步选出四种林-草-牧模式,即酸角-牧草-山羊(波尔山羊或黑山羊)、酸角-印楝-牧草-山羊、酸角-木豆(饲用、菜用两种)-牧草-山羊、酸角-余甘子-扭黄茅+绿肥-牛(水牛、黄牛)。面积40亩。
③ 果-农-猪-沼气
沼气在能源生态、物质循环利用上发生极大作用:猪粪产生沼气,用来节约能源,而沼液、沼渣的合理利用促进果园可持继发展,果实产量品质极大提高。具体模式为龙眼-白薯、玉米,木薯-猪-沼气。面积60亩。
④ 果-农(草)-鸡(鹅、鱼)
果园内放养鸡、鹅减少害虫,鸡、鹅粪便培肥土壤。果园内蓄水池用来养鱼,养鱼后的水用来浇灌果树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具体模式为龙眼(芒果、荔枝)-木薯(玉米、牧草)-鸡(鹅、鱼)。面积50亩。
⑤ 果-免耕-反季种植
在干热河谷水热矛盾突出,特别在旱季,水不仅缺少而且水价昂贵,因此旱季实行土地免耕。从9月份开始反季蔬菜或农作物种植,成本低而且经济效益高。具体模式为酸角(龙眼、芒果)-免耕--玉米(土豆、瓜类)。面积50亩

5、严重生态退化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
  严重生态退化区小流域综合防治 小流域试验示范区按照乔+草、灌+草、乔+灌、乔+灌+草配置模式在部分侵蚀坡面以及侵蚀沟完成了该年度的造林工作,具体为:坡面上部加勒比松+车桑子+草、加勒比松+草;坡面中下部为黄连木+车桑子+草、清香木+泡掌叶+草;坡面中下部沟底为川楝+草、川楝+酸汤果+草。现在已经在试验示范区完成造林2250亩,核心区标准整地975亩,包含整地穴数12万个,栽种加勒比松、黄连木、清香木、川楝等植物品种12万株。

  严重退化侵蚀冲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示范区按照乔+草置模式在侵蚀沟底鱼鳞坑种植银合欢,自然草被封禁,切断冲沟沟头汇水面、应用坡面集流入渗造林、截流竹节渗沟造林等技术,达到减少冲沟径流恢复植被的目的,面积850亩。
在此基础上,对防治技术和模式的效果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6、雨养型特色经济植物人工群落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通过对干热河谷区自然乡土植被的调查研究,结合印楝在我国干热河谷的生态适应性表现及试验林地所承担的功能来确定造林树种的选育目标。完成了元谋干热河谷区培育小径材、薪柴的适宜树种选择;农用小径材、薪材等适宜树种的繁殖栽培及经营利用技术和其它非木材林产品资源的发掘、培育和经营利用技术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作为硬指标的100ha雨养型人工生态经济试验林的营造任务已经超额完成。

7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价
  对上述各种治理技术和模式进行了相关的观测,在次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其治理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已初步表明取得了比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截至2002年底,共发表论文8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