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冯之浚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14 10:00:1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国家软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冯之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今天,我们讲生态文明,不是要求人类全面放弃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放弃自己的生产力,回到以前的社会经济状态,而是要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来认识自然、探究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坚持在天人调谐基础上的发展。

  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对自然界的片面的、错误的认识,特别是要重估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不以是否已经被人类所认识、所开发利用为前提。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我们在生态伦理上将“人类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有机整合、辩证统一起来。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主张人为主,其他万物为客。在实践中表现为占有性、功利主义、利已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结果是使人类在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陷入了空前的困境。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就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生态伦理形态,它要求不同伦理从分立走向整合,兼容平衡与发展两种取向,主张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我们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循环经济就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基于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和认识,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代表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种是传统模式。它不考虑环境因素,一味强调对环境的征服,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第二种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它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符合中国传统天人调谐的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模式。

  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我们在区域发展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即生态阈值。生态阈值,即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制,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