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水 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信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21 19:07:0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叔叔,我买一瓶行吗?”被埋在废墟下20小时后,四川绵竹县汉旺镇小女孩青青(化名)被救援人员救出,她感受到光线后的第一意识就是要喝水。考虑到青青内脏可能破裂,救援人员用矿泉水瓶盖子喂她水喝。青青一着急,从口袋里掏出2元钱向救援人员买水。水之于生命的可贵此刻令人动容、铭刻于心。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所在。

  在工业化的大路上,水资源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的热点问题。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在享受工业化之福的同时,也在品尝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去年以来,我国水污染事件频频爆发,云南滇池、无锡太湖蓝藻爆发等一系列事件震惊全国。

  正因如此,在仰赖水赐予我们发展力量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我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水资源通常是指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被人类利用的水量、水质、水能和水域资源,包括作为物质来使用的水量和水质资源,作为能量来使用的水能资源,作为空间和载体来使用的水域资源。水有其自然属性,它既是一种特殊的、不可替换的资源,又是一种可重复使用、可再生的资源;水又有其经济和社会属性,不仅工业、农业的发展要靠水,水更是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生命线。

  我国是缺水严重的国家,不仅总量并不丰富,而且存在地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分配不均等不利因素的特点,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更是属于全球最贫乏国家之列。

  目前,我国水资源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和变化趋势:

  一是全球变暖使我国年降水量及年径流量向“南增北减”的不利趋势变化,南方地区突发性洪涝灾害事件可能增多,北方地区则可能变得更加干旱。经济和人口增长,河流开发等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 不仅增加需水量,也加剧了水污染,对水资源的形成和水循环造成不利影响。近20年来海河流域的地表水资源量已经减少了40%。未来我国水资源发展态势不容乐观,水资源短缺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二是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我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6万亿立方米 ,其中约3.2万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又回到了大气中,余下的约有2.8万亿立方米形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这是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这一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如果把淡水资源总量中那些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扣除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只有1.1万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约为9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三是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我国降水时间分配上呈现明显的雨热同期,基本上是夏秋多、冬春少。总体来看,降水量越少的地区,年内集中程度越高;因此容易形成春旱夏涝,而且水资源总量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的枯水。

  四是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总体上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全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的超过3000毫米向西北递减至少于50毫米。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36%,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64%,人口约占全国的46%,耕地占60%,GDP占44%,而水资源仅占19%。

  我国水资源的上述特点,使得部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区域间水资源条件差异巨大,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控配置和节约保护任务艰巨。目前,全国669座城市中有2/3缺水,约110座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状态。

  不仅如此,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用水浪费严重的现象,也加剧了我国水资源危机。

  拯救水资源刻不容缓

  缺水,不仅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而且由于缺水,每年我国工农业损失达350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大约损失2000亿元,农业损失1500亿元。

  最新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初步成果表明,我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近19万平方公里,50多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其中,苏锡常地区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间接损失近3500亿元。

  同时,我国目前的水管理体制与模式, 也已无法解决跨部门、跨地区、影响多个利益主体的水资源冲突与矛盾,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水安全面临制度保障的挑战。有专家指出,我国许多地区的水危机很大程度上是治理危机,亟待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从全球范围来看,水资源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首先,全球用水量大幅增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指出,全球用水量在20世纪增加了6 倍,其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速的两倍。报告指出,能否在21 世纪满足持续增长的全球用水需求,将取决于人们对现有资源的有效管理。

  第二, 城市化趋势加重了对安全合理用水的考验。据统计,2007 年,全球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镇;到2030 年,城镇人口比例会增加到占全球总人口的近2/3,从而造成城市用水需求激增。

  第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发展不平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干旱缺水已成为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目前,欧洲开发利用了75 %的水力资源;然而在非洲,60 %的人还用不上电,水力资源开发率很低。

  此外,由于管理不善、资源匮乏、环境变化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原因,全球约有1/5的人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40%的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水质差导致生活贫困和卫生状况不佳,仅在2002 年,全球约有310 万人死于腹泻和疟疾,其中近90 %的死者是不满5 岁的儿童;世界许多地方因管道和渠沟泄漏及非法连接,有30%到40%甚至更多的水被白白浪费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给人类敲响了水资源危机的警钟:一是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由于管理不善、资源匮乏、环境变化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全球约有1/5的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二是水质差导致生活贫困。三是大部分地区水质下降。淡水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迅速衰退,退化速度快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四是90%的灾害与水有关。许多自然灾害都是水资源使用不当造成的恶果。日益严重的东非旱灾就是一个沉痛的实例。五是农业用水供需紧张。这部分用水已经占到全球人类淡水消耗的近70%。六是城市用水紧张。2030年,城镇人口比例会增加到近2/3,从而造成城市用水需求激增。七是水力资源开发不足。发展中国家有20多亿人得不到可靠能源,而水是创造能源的重要资源。八是对水资源的投入滞后。近年来用于水务部门的官方发展援助平均每年约为30亿美元,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还会提供15亿美元非减让性贷款,但只有12%的资金用在了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用于制定水资源政策、规划和方案的援助资金仅占10%。

  拯救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刻不容缓。

  化解水资源危机需要新观念

  水资源是一种环境资源,对水资源的利用应考虑其承载能力,必须在掌握其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

  水资源利用是一个相对古老的命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近年来提出的新课题。水资源的利用是指人类通过抽取、灌溉、航运、发电、养殖等途径,将特定质量和数量的水资源用作不同的用途,以满足人类饮用、工农业生产、生态系统的维护等不同的需求,实现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强调允许当代人满足其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可能性的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保护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需要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动,从各个方面促进有效节约、保护、开发、管理和使用水资源,应对全球挑战。

  就我国而言,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的保护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具体来讲,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步骤:

  首先,明晰初始水权。初始水权是国家根据法定程序,通过水权初始化而明晰的水资源使用权。在我国,水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通过某种方式将水的使用权赋予给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

  其次,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与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宏观总量指标体系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微观定额指标体系规定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用水量指标。

  再次,综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

  此外,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水权可以有偿转让:占用了他人的水权,需要付费;反之,出让水权,可以收益。通过水权交易市场进行用水权的有偿转让,使水资源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领域。

  未来15年,将是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根据我国制定的水利发展目标,到2010年,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万元GDP用水量年均降低6%以上;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从173立方米降到120立方米以下;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当然,还应该看到,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付出长期的努力。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用户,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涉及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需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协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一是制定21世纪我国水资源安全保障国家规划。我国水资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水危机的威胁,在国家层面上要有长远的战略考虑,未雨绸缪,采取综合措施,应对和缓解水危机。可由综合部门主持,联合水利、环保等涉水部门和科研单位,在国家层面制定科学、客观、具可操作性的“21世纪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国家规划”,从根本上解决未来30-50 年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的战略问题。

  二是加强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科技基础平台及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对重大水问题的科学研究和重大水利工程的科学论证。建议科技部支持,加强水资源安全保障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解决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深层次科技支撑问题。打破部门限制,组织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强对水系统及水循环的影响研究工作及后果定量模拟分析等论证工作。

  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推进,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要把握好我国国情,认清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组织和领导好这样一场变革。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分配初始用水权;制定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公平的水市场交易规则,监督水权交易;保障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用水的权利和用水安全; 保障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等等。

  四是发挥社会公众主观能动性。节水型社会建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我国水情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增强节水意识。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划、政策制定,主动配合实施,创建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区、节水型企业,特别是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集团消费,应优先采购和推广节水型产品,并努力倡导节水行动。每个公民都应当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同时要对浪费水、污染水的不良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倡导“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风尚,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

  联合国大会已将2005-2015年确定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10年,将解决世界所有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视为事关人类发展和人类尊严的紧迫性问题。

  水,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态与环境最重要的制约要素,更是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水资源状况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人类文明的兴衰,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是中国实现经济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战略抉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