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张可兴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29 10:33:4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期对话人物

  徐中民 1973年3月生,湖南省华容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2003年11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5月被聘为生态经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曾参加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青年基金各1项,参加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两项。研究成果曾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协助程国栋院士建立起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经济研究的整体框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今以第一作者发表生态经济方向的SSCI和SCI论文4篇,地理学报上发表论文6篇,出版专著2本,译著4本。

  点击一

  焦点关注 为何研究生态足迹

  关键思路 研究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记者: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社会各界对生态的关注逐渐升温。在各种关于生态的概念中,生态足迹十分引人注目。几年前我从《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一书接触到了生态足迹的概念,最近上网浏览后,发现您和同事们很早就发表了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成果,而且频繁被他人引用,可见你们的认识深度和研究成果在全国很有影响。

  徐中民:我们所属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寒旱所),主要任务是研究寒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紧密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迫切要求,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探索资源利用、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优化模式。显然,生态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知识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背景下,中科院寒旱所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一批对生态经济问题有浓厚兴趣的青年科研人员,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科研团队——学习型生态经济研究小组,试图通过生态学、经济学、水文学、水资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从理论和方法上解决我国西北干旱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生态足迹是我们研究小组早期重点引进的研究方法之一,这方面的工作开展较早、较成熟。同时,这种方法的成功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点击二

  焦点关注 生态足迹的作用

  关键思路 提供核算一定区域自然资本利用的框架

  记者:你们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关注和研究生态足迹的?

  徐中民:也许就是因为我们在西部工作,对生态问题有着特殊的敏感,1992年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威廉(Rees William)和他的博士生瓦克纳戈尔(Wackernagel)等提出生态足迹的方法后,就引起我们的关注,特别是他们在1997年分析了全球生态足迹后,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对我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分析。

  发展是我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状态的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取得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维持自然资产的存量及其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研究的核心,是定量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状况,定量测量人类的需求是否处于自然的再生产能力之内。生态足迹指标提供了一个核算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它是在对土地面积量化的基础上,在生产、生活不断发展的需求层面上计算出生态足迹的大小,在生态环境的供给层面上计算出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进而评价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的方法,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近20多年来最重要的进展。

  点击三

  焦点关注 如何认识生态足迹

  关键思路 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需求

  记者:你们对生态足迹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

  徐中民: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生态足迹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一只承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可以看作是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

  生态足迹的计量内容包括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耗用的自然资源,以及资源分布的情况。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和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的资源以及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生态足迹的基本思想,最重要的是要承认生态系统具有自然资本和自然资产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将人类消费需要的自然资产的“利息”(生态足迹)与自然资产产生的“利息”(生态承载力)转化为可以进行比较的土地面积,并用二者的比较来判断人类对自然资产的利用情况。

  生态足迹的意义不像生态破坏那样强调“事情到底有多坏”,而是探讨人类怎么才能保障地球的承载力,以支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点击四

  焦点关注 生态足迹方法的特点

  关键思路 以具体量化指标体现生态需求和生态承载力

  记者:生态足迹有什么特点?

  徐中民:在生态足迹计算中,首先将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占地和海洋(水域)等6种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其次,要进行均衡处理。由于这6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不同,要将这些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土地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即“全球公顷(Gha)”。比如生产一吨小麦大约需要0.3hm2的耕地,一吨牛肉约需要33hm2的牧草地。生态足迹方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这种方法的指导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精深内涵较一致;生态足迹方法强调了自然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评估方法本身可操作性较强,数据获取与技术要求较易;评估结果为可以比较的土地面积,结果简明易懂等。

  生态足迹方法尝试用具体可观测的指标来定义可持续性,必然要清楚地计算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生态赤字、生态效率等,通过比较人类的生态需求和生态承载力建立一个综合账户,监测由人类需求引起的自然资源枯竭,并据此探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样用具体明确的数字呈现了人类消费对自然资产的需求,使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点击五

  焦点关注 生态足迹的可操作性

  关键思路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衡量指标体系

  记者: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在寻求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我国著名学者牛文元率领的课题组,就提出了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五大指标体系。据我所知,到目前只有山西省借鉴他们的方法对全省100多个市县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这套指标之所以难以普及,恐怕就是因为数据量太大,计算也比较复杂。与之相比较,生态足迹是否简单得多,使用起来方便?

  徐中民:你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用生态足迹衡量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不可估计太高。由于生态足迹忽略和低估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资源利用,其整体的偏差是趋向于低估人类对自然的需求。现有的生态足迹分析框架主要是定量测量自然资产是否过度利用,由于缺乏社会发展及自然资产状况等信息,还不是一种全面的可持续性的测量指标。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发展和命运的大事,必须用整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衡量,这是任何一个简便的指标都是很难做到的。值得注意的是,生态足迹是个科学问题,目前有的地方却在滥用,把它庸俗化,这样不好。

  点击六

  焦点关注 生态足迹研究和应用的轨迹

  关键思路 人类生态足迹大大超过全球生态承载力

  记者:请简单描绘一下国际上生态足迹研究和应用的轨迹。

  徐中民:生态足迹的方法提出后,首先是瓦克纳戈尔等计算了世界52个国家1997年的生态足迹,这一年全球人均生态足迹为2.8hm2,而可利用的生态生产面积仅为2hm2,全球人均生态赤字0.8hm2。因此,从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35%。他们的计算结果在世界各国都引起较大的反响,也引来许多学者参与了研究。主要涉及的研究类别包括理论述评、实证研究、行业应用及扩展、模型方法完善修正等。从事生态足迹研究工作的学者分布很广,既有大国也有小国,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研究区域既包括全球,也有一个个国家。比如日本每人的生态足迹为4.3hm2,远远超过日本土地、水源所具备的0.8hm2生产能力,所以日本只能利用别国资源。另外,这一面积是世界人均值的2.4倍。瑞士测定了本国的生态足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样,作为反映国家政策运营情况的指标。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都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贝宁、不丹、荷兰、哥斯达黎加等国和许多城市都计算了生态足迹。

  点击七

  焦点关注 大脚黑名单

  关键思路 生态赤字引发全球生态危机

  记者:我听说有个生态足迹的“大脚黑名单”?这表示什么意思?

  徐中民:是的。为了让各个国家对自己的生态足迹有个清楚的认识,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完成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专门对“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列出了一份“大脚黑名单”。在这份名单上,阿联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榜首”——人均生态足迹达9.9hm2,是全球平均水平2.2hm2的4.5倍;美国、科威特紧随其后,以人均生态足迹9.5hm2位居第二。贫困的阿富汗则以人均0.3hm2生态足迹位居最后。报告显示,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均是生态赤字很大的国家。巴西、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由于国土面积辽阔、人口相对稀少或者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生态盈余榜”上位居前列。报告说,“就在这些生态盈余国家的居民为全球生态环境做出贡献时,西方人正在以难以持续的极端水平消耗自然资源——北美人均资源消耗水平不仅是欧洲人的两倍,甚至是亚洲或非洲人的7倍。”专家们批评说,“如果全球的居民都达到美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人类将需要5个地球。”

  点击八

  焦点关注 我国对生态足迹的应用和研究结果

  关键思路 人地关系紧张环境压力巨大

  记者:请扼要介绍我国对生态足迹应用和研究的基本情况。

  徐中民:生态足迹概念自上世纪末引入我国以来,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国内的应用和研究,主要是学习和借鉴,也不乏有一些创新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国内期刊上已发表相关主题的文章400多篇,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我国学者研究文章有十几篇,主要是以实证研究为主,也有一些是对理论方法的探讨。在我国,国家尺度的生态足迹研究主要有对中国不同年份、时间序列的研究;区域及城市尺度上,国内主要开展了全国31个省市、西部12省区、单个省市(如上海、北京、南京、大庆、杭州、广州等)和各类生态脆弱区的相关研究;有的学者提出国家公顷(nha)概念,用于区域生态足迹的分析;东北大学对沈阳小学到大学的20多所校园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其他还有产品和行业的生态足迹(如轿车进入家庭的生态包袱和生态足迹)等更具体的研究。此外,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能值理论,以及统计学等方面的生态足迹核算研究工作也在迅速开展。

  记者:您和同事们在研究全国和西部12省区的生态足迹中,对认识全国和西部各省区的生态问题有哪些启示和收获?

  徐中民:通过测算1999年全国及西北12省区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中国绝大部分省(区、市)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

  从全球平均生态生产能力来看,1999年中国按12.59亿人计算,人均生态足迹为1.326gha(全球公顷),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81gha,生态承载力仅相当于其足迹的51%,人均赤字0.645gha,生态足迹已经超出生态承载力的94%。与世界1997年人均生态承载力2gha(已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相比,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占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的66%。尽管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比较小,但由于人口总量大,因而总的足迹很大。中国人的总生态足迹为1668.87万hm2,为现有国土面积的1.74倍。这表明我国的人地关系已经十分紧张,对环境的影响也大。

  这个计算结果表明:北京人均生态足迹最高,云南的人均足迹最低。将生态足迹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相比较可以看出,在所计算的31个省(区、直辖市)中,除江西、云南、西藏外,其余28个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是在生态赤字的状态下运行的。因此,可以认为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以耗竭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

  同时,我们还采用了万元GDP的生态足迹指标,分析资源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并与发达国家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通过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比较发现,东部地区的资源效率要远高于西部地区。结合多样性理论,我们分析了提高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的几种不同途径,认为提高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的手段,是提高生态足迹的多样性,也就是应该增加土地类型利用的多样化,均等地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

  点击九

  焦点关注 把生态足迹研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关键思路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记者:你们在进行有关生态足迹的研究中,对它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做了哪些创新?

  徐中民:我们引入生态足迹方法的最初,主要也是学习和借鉴。通过不断地深入探索,并将它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了一些创新。主要包括,利用万元GDP生态足迹分析资源的利用效率,采用生态足迹与多样性理论结合分析生态系统的发展能力,开展不同收入群体家庭生态足迹测算与生态足迹公平性研究,开展生态足迹空间规律性研究等。

  记者:对不同收入群体家庭生态足迹测算能不能做点介绍?

  徐中民:家庭生态足迹,是指用以维持家庭成员生存与生活所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性土地面积。把家庭看作是一个代谢系统,为了维护家庭的“生存与生活”,家庭需要从外界获得以产品和服务形式存在的物质与能量输入,经过“家庭代谢”,最终以废物和热量的形式输出家庭系统,重新进入自然系统。家庭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家庭生活消费水平与方式。计算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家庭生态足迹需求,分析其相互间存在的差异,有利于刻画收入水平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确定家庭消费产生的环境影响。从我们的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最大的家庭生态足迹一般出现在最高收入群体,最小值出现在最低收入群体,家庭生态足迹与家庭收入之间正相关;同时,我们发现食物消费、商品消费、居住消费足迹部分所占比重较大,3部分的总计占家庭总生态足迹的80%以上;在保证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提高消费的多样性和均衡性,有助于家庭生态足迹的控制。

  记者:生态足迹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有什么积极作用?

  徐中民:建设生态文明,首先需要认识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社会经济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的发展受到了自然系统的约束。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的“老本”并不多。就我国而言,在中国“地大物博”观念的影响下,以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发展,造成了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现实向人们敲响警钟,必须转变“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必须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暂时换取经济繁荣这种不文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足迹较为准确地反映了生态供需不平衡问题。在总的生态容量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足迹与总人口和人均物质消费形成函数关系,其大小由人口和当前的物质消费水平决定。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持续增长,消费水平也在日益提高,改变消费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倡导可持续的发展观与朴素、适度、注重环保的生态消费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减少资源浪费。

  生态足迹关注的是提供服务的自然资本和损害自然资本的人类活动,其基本思想与可持续发展内涵一致,强调了自然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要把人类统治自然转变到人与自然和谐并存,这样才能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生态安全,为实现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记者:生态经济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先生倡导、并逐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在很长时间里,生态经济几乎局限于农业。现在,特别是国家大力倡导循环经济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生态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方向就是发展生态经济,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我国正进入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那么,生态足迹对发展生态经济有什么借鉴作用?

  徐中民: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而生态足迹研究的基本思想,是将人类消费需要的自然资产的“利息”(生态足迹)与自然资产产生的“利息”(生态承载力)转化为可以共同比较的土地面积,用二者的比较来判断人类对自然资产的过度利用状况。生态经济和生态足迹两者分析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视角是相同的。生态足迹提供了理解和分析人类生产、消费等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新视角,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经济的内涵,诊断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点击十

  焦点关注 个人生态足迹核算的作用

  关键思路 促进幸福感

  记者:公民关注自己的生态足迹,对个人的社会生活有什么益处?

  徐中民:对于个人生态足迹核算,我们是通过家庭生态足迹与家庭人口构成实现的。家庭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可以从生态足迹的一般计算方法中衍生出来,主要有两种思路:(1)分别计算各家庭成员的生态足迹占用,然后再加总得到家庭生态足迹;(2)分别计算家庭各项消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再将各项足迹占用加总就可以得到家庭生态足迹。由于家庭消费活动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并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如数据的获取等),通常情况下采用后面一种思路,即将家庭消费划分为:食物消费、商品消费、居住消费、交通运输消费、公共服务消费及生活废弃物等6方面,之后结合家庭人口构成,得到人均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一种较好的测量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指标。让公民认识和理解生态足迹,并重视自己的生态足迹,有助于大家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从而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幸福指数越来越重视,同时对痛苦指数也很敏感。人类的基本需求多种多样,对物质消费的需求是有限的,很多基本需求的满足并不需要物质的消费,也就不会产生生态足迹。如果人们重视自己的生态足迹,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消费,更多地关注其他诸如爱、归属、文化等方面需求的满足,就能减少痛苦指数,更能促进其幸福感提高。

  此外,国际研究和国内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对其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如果人们重视自己的生态足迹,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改善生存环境,同样会促进其幸福感的提升,而且是更长远地对后代的幸福生活做出重大贡献。

  记者:对我国各个层面(国家、省、市、县、企业、个人等)应用生态足迹这个方法,您有什么建议或忠告?

  徐中民:我简单提几点建议,供广大研究人员参考:

  首先,生态足迹计算的数据基础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和可信度。其次,在计算国家的生态足迹时,应加强对贸易调整的处理。最后,需要指出生态足迹指标是一种基于现状静态数据的分析方法,其计算结果不能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所得结论具有瞬时性。同时,生态足迹指标计算各个对象的生态足迹是基于各个对象人口的现有消费水平,忽略了各个对象人口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异性,因而缺乏对发展的公平性的周密考虑。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生态足迹指标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予以解决。

  东北大学的学者先后出版了《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压力指标及其应用》等,既对生态足迹有很好的论述,还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内容。这些都为生态足迹在我国的应用和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文在采访和撰写中,得到中科院兰州分院的尚海洋博士和东北大学的刘建兴博士的帮助,一并致谢。)

  徐中民如是说

  随着全球性的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化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模式认识的深入,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目标究竟有多远?生态足迹模型为人类衡量生态可持续提供了一种廉价而快速的计算框架,同时生态足迹指标对理解和解释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关系很有帮助,是涉及到可持续性、公平性和发展等诸多方面的一个综合指标。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生态足迹分析法都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第一,可以试图将生态足迹分析法与其他能反映社会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度量指标结合起来,使两者互相补充以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程度。传统的GDP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搭档”。

  其次,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基于静态指标的分析方法,生态足迹指标无法反映未来的可持续趋势。生态足迹分析法可以通过计算各指标的时间序列值来追踪各个时点的可持续程度,从而来补救指标静态性的缺憾。

  第三,生态足迹分析没有把自然系统提供资源、销纳废弃物的功能描述完全。另外,现有的生态足迹分析中有关污染的生态影响这一点墨迹寥寥。事实上,由于酸雨、工业废水等导致的资源条件的恶化,世界上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及水域面积是在不断缩减着的。换一个角度来说,现在实际所占有的生态足迹要比计算结果更大。值得庆幸的是当前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及其指标体系还是一个在不断改进的新生事物。“加拿大生态研究小组”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将环境污染的生态影响纳入生态足迹的计算表格中。

  总之,生态足迹分析法因其采用具体的生物物理量的衡量指标不采用货币化估计,具有可理解和可操作性的优点,易于尝试。生态足迹分析法也必将逐渐完善,并有效地促进入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生态足迹研究的基本思想,是将人类消费需要的自然资产的“利息”(生态足迹)与自然资产产生的“利息”(生态承载力)转化为可以共同比较的土地面积,用二者的比较来判断人类对自然资产的过度利用状况。生态足迹提供了理解和分析人类生产、消费等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新视角,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经济的内涵,诊断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