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白鹤栖息的地方
作者:钟嘉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9 8:46:1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春天的科尔沁,湿地边的老榆树开始长出淡绿色的榆钱儿,撸一把搁嘴里,是丝丝的甜气儿和清润的水味儿。莫莫格的鹅头泡子里,2000只白鹤静静地梳理、觅食,准备着继续北迁。

  保护白鹤,就要保护湿地

  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相邻的吉林向海、莫莫格,黑龙江扎龙等保护区都是白鹤迁徙路线上的湿地。

  目前全球白鹤数量仅3000只左右,而它们栖息的这些湿地,目前面临着干旱、沙化、开垦、引水、过度捕鱼放牧等种种威胁,日益破碎化。如果这些湿地继续缩小以至消失,白鹤的灭绝就是转眼之间的事情。

  从2003年开始,国际鹤类基金会(ICF)和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环境项目(UNEP)、中国国家林业局共同开展为期6年的“白鹤GEF项目”,在湿地调查监测、水资源共管、社区共管等方面开展相应工作。这一项目的全球总金额为1000万美元,其中中国400万美元。

  国际鹤类基金会执行助理苏立英博士说,白鹤的东部种群在西伯利亚北部繁殖,向南迁徙抵达越冬地鄱阳湖,全程约5000公里。鹤类是湿地的旗舰物种,在这条迁徙路线上,水禽总数达1400万至1700万只,保护它们栖息的湿地就是保护白鹤,也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连续10年的干旱和当地农牧业、城市用水的增长,使科尔沁等松嫩平原上的湿地严重缺水退化。科尔沁的老乡说,天太旱,榆钱儿榆叶儿一发芽就被虫子吃了,泡子(湖泊)干了好些个,打井深了好几米。

  去年9月,由白鹤项目中国国家办公室推动与协调,在长春召开了针对松嫩平原白鹤等重要水禽栖息地的“需水研讨会”。国家林业局、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及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的水利部门、松嫩平原上几个湿地保护区及主管机构,为了白鹤坐到了一起,共同商讨将各保护区的水资源管理与湿地恢复方案,纳入松嫩平原相关流域的“十一五”水资源管理以及中长期管理规划;将湿地生态补水工程及运行费用纳入国家投资计划,形成湿地保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扎龙保护区10年来水位下降严重,火灾频繁,湿地退化,目前黑龙江省已经定期从引嫩(江)工程分水给扎龙湿地。

  既要保护湿地,又要解决生计

  对于保护区和当地百姓来说,解决湿地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是最迫切的。

  包玉霞是蒙古族人,她的家乡贝子府嘎查(村)地处科尔沁保护区内,是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的一个贫困村庄。当地农牧民都想多养羊,可保护区里面的草原不让放牧,实际上因为天旱和过牧,那里面也没有多少草了。

  年轻的玉霞是村妇联主任,今年她为村里的十几户人家作担保,申请“白鹤项目”的小额贷款,每户借1000元,用于农业生产,秋后还本付息。“保证他们能还上?”“保证!”玉霞点点头。这些贷款的利息大大低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和私人借款,贷款户都签了协议。

  白鹤项目在科尔沁的小额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目的是帮助村民提高收入,不到保护区核心区去放牧,减轻对植被资源的利用压力。在吉林向海保护区,小额贷款则用于改良绒山羊的品种、改放牧为舍饲。黑龙江扎龙保护区,过去打鱼、割苇子既破坏湿地,也不赚钱。现在项目贷款引导村民黄贮、青贮玉米秸秆养奶牛,既减少对湿地资源的依赖,又提高收入。

  白鹤项目的中国国家项目办公室执行助理舒津德先生说,在少数村屯发放为数不多的贷款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减少和避免对保护区湿地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同时使社区百姓安居乐业、逐渐富裕。向海保护区农民韩春发贷款2000元,自己又添了一倍的钱把家里的绒山羊换成了改良品种,羊只减少了,产绒量却提高了。改用庄稼秸秆喂羊,也不用到保护区的草地、林地放牧了。向海保护区的项目负责人杨军说,过去保护区只是限制村民进核心区放牧,不管老百姓生产生活和发展,现在项目资金引导农民改良绒山羊,既保护了湿地,又解决了农民的生计,保护区与村民的关系和谐了,保护工作也好做了。

  参与白鹤GEF项目的动物专家吴志刚说,6年白鹤项目的实施,不但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而且增进了老百姓对保护区的感情,这才是最可宝贵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