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海水的性质:海水温度
作者:孙湘平  文章来源:《中国的海洋》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0/26 22:46:2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三、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温度

海水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吸收热量(主要是太阳辐射),同时又以各种形式散发自己的热量(主要是蒸发),这种热量的收支情况就叫海洋的热量平衡。

  中国近海海水的温度状况,除取决于热量平衡的分布与变化外,受气象条件、海流、地形等影响也较大。渤海和黄海北部易受大陆气候的影响,水温的季节变化最大;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水温与海流、水团的分布关系密切;南海的水温状况显示出若干热带深海的特征——终年高温,地区差异和季节变化都小。

根据中国近海水温分布的特点,可把水温归结为冬季型、夏季型和过渡型3种类型。冬季型出现在11月至翌年3月,为全年水温最低季节。此时表面水温高于气温,陆上气温低于海上气温,故沿岸水温低,外海水温高。表面水温自北向南逐渐递增。等温线密集,水平梯度大,等温线分布大致与海岸平行,高温水舌与水流方向一致。夏季型于6~8月出现,这时太阳辐射增强,使中国近海表层水温普遍升高,成为一年中水温最高的季节。因气温高于水温,沿岸水温高于外海,所以水温分布比较均匀,水平梯度小,等温线分布规律性差,南北温差小(图2)。过渡型发生在4~5月和9~10月季节交替时期,其中春季为增温期,秋季为降温期。过渡型的主要特点是温度状况复杂多变且不稳定,规律性差。

1.水温的水平分布

渤海辽东湾冬季表层水温为—1℃左右,渤海南部为0℃左右,渤海中央水温约2℃,温度自中央向四周递减,东部高、西部低,沿岸浅水区并有冰冻出现。表层以下各层水温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夏季渤海沿岸浅水区及表层水温增温很快,使辽东湾、渤海湾及莱州湾都成为高温区,水温达26~28℃,而渤海中央成为相对的低温区,水温为24~26℃。低温中心在辽东半岛西南及渤海海峡北部,中心值低于24℃。在黄河口附近,黄泛水的高温水舌向渤海中央伸展。跃层以下的水温分布与表层不同,被深层冷水所控制,冷中心出现在辽东湾中部和渤海中央,水温为18℃左右。

黄海冬季各层水温分布都较规则,沿岸低,外海高,黄海中央为一高温水舌由南向北伸展。黄海北岸表层水温—1~2℃,东岸2~6℃,西岸3~5℃,中央为5~12℃。黄海夏季表层水温升至26~28℃,但在成山角和朝鲜半岛西南部附近,各自出现一个低温区,中心温度低于24℃,这可能由于深层冷水上升的缘故。跃层以下至海底,基本上被黄海冷水团盘踞,使各层水温分布趋势一致,呈现出四周高中央低的低温特性(图3)。整个黄海深处存在几个冷中心:北黄海一个,南黄海东、西侧各一个。前者位置比较稳定,年际变化小,中心值在6℃以下;后者位置各年不一,既有经向摆动,又有纬向移动,中心值低于7℃。

东海冬季表层水温以等温线密集和冷、暖水舌清晰为其主要特征。浙、闽沿岸仅6~14℃;台湾暖流区水舌伸向西北,直冲杭州湾附近;黑潮区水温最高,达19~23℃,等温线分布与流向一致;对马暖流区水温14~19℃,暖水舌伸向朝鲜海峡;黄海暖流区水温12~16℃,暖水舌指向西北伸入南黄海。与此同时,来自黄海西部的冷水舌南下伸向东南,插入东海北部的中央,与暖水构成明显的锋面,成为东海表层水温水平梯度最大的区域。夏季沿岸水温升至27~28℃;除长江口附近有一弱而极薄的暖水向东北方向伸出外,东海表层水温均在27~29℃,分布极为均匀。但在个别地区出现上升流,形成低温区。如舟山群岛附近,8月表层水温为23~25℃,比周围海域低2~3℃。台湾海峡地区冬季等温线密集,呈东北—西南向分布西部表层水温14~16℃,东部为17~23℃;夏季表层水温达27~28℃。

台湾以东海域终年受黑潮控制,四季高温,冬季表层水温24~25℃,夏季为28~29℃。

南海北部浅水区和北部湾,水温易受陆地及气象条件的影响。冬季水温较低,一般在16~22℃,等温线分布大致与海岸平行,温度由岸向外海递增,到南海中部表层水温达25~26℃。由于受东北季风漂流的影响,南海表层水温的分布并非与纬度平行,而与海岸有一交角,呈东北—西南向。南部距赤道较近,表层水温仍达27℃左右。南海夏季表层水温均达28~29℃,但因西南季风的作用,导致越南中部、南部以及中国海南岛东岸等出现深层冷水涌升现象,造成夏季的低温区,温度分别为25℃和23℃。

2.水温的垂直分布

中国近海水温的垂直分布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很大,冬季主要受变性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海面经常遭到强劲的偏北风吹刮,海面失热,表层水温冷却密度增大,产生上下水层的对流混合。在混合所及的深度内,水温的垂直分布趋于均匀一致。冬季愈严寒,海面失热愈大,垂直对流过程就愈强,其混合所及深度也愈大。因此,使浅海区的水温自海面到海底呈均一状态,具体时间是,渤海自10月至翌年3月,黄海为11月至翌年4月,东海陆架浅水区为12月至翌年4月,南海北部浅水区为12月至翌年3月。东海、南海深水区也可形成75~150米的均匀层。均匀层形成和持续时间是随海区而异的,北部海域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南部海域出现晚,而持续时间短。

冬季过后,太阳辐射增强,天气变暖,表层水温逐渐升高;加上风力引起的海水混合往往不能到达下层,均匀一致状态渐渐消失,开始出现微弱的温度垂直梯度(跃层)。随着时间的推移,跃层逐渐增强,至7、8月间温跃层达最强。在跃层的上面,风的混合形成高温的上均匀层;跃层之下,因受跃层的屏障作用,太阳辐射不易往下传递,海水仍保留着冬季的低温特征。这种现象尤以黄海最为显著。深层冷水与跃层之上的暖水形成显明的对照,其温差可达15~20℃之多,人们常把这一深层冷水叫黄海冷水团。夏季黄海的水温垂直分布分为三层:上层为高温暖水,深层为低温冷水,中间为跃层(图3)。跃层的深度主要取决于风的强度,跃层强度主要由前一年冬季的降温以及当年夏季的增温程度而定。若去冬严寒,今夏又很炎热,则会出现很强的温跃层。渤海跃层位于水下5~15米处,黄海位于10~25米处,东海位于20~100米处,南海位于20~150米处。

随着秋季的到来,海面开始降温,密度增大,又出现对流混合,使跃层强度减弱,上均匀层厚度增大,跃层厚度下沉,跃层遭到破坏。至12月或1月,50米以内海域的跃层几乎完全消失,又恢复到冬季型的垂直均一状态。

在东海和南海的深水区,因海流及混合较强,夏季上均匀层可达50米左右,冬季可达100~150米。在此深度以下,水温的垂直分布几乎终年不变。在近岸岛屿众多和地形复杂的海域,如渤海海峡、成山角、舟山群岛以及朝鲜半岛西南端等,潮混合强,水温的垂直梯度终年很小,夏季也难以形成强跃层。另外,夏季骤然的大风天气,也会使浅水区水温在短时间内重新分布。强劲的大风往往产生强烈的垂直涡动混合,使高温的上层水温迅速降低,下层水温升高,造成上下水层温度几乎趋于均匀一致。

3.水温的变化

水温除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外,还有明显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多年变化。影响中国近海水温日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太阳辐射、天气条件以及内波等。

一般说来,在晴天风平浪静之时,表层水温的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趋势一致。日最高水温出现在午后13~15时,日最低水温发生在日出前的4~6时。水温极值出现的时间比气温要落后2个小时左右。但在多数情况下并非都是这样。例如天气突然变化时,气温变化较大,但这种短时间的气温突然变化,并不能使保守性较大的水温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使水、气温的日变化趋势难以趋于一致;相反,偶然的天气变化如大风引起的垂直涡动,还会破坏水温正常的日变化规律。

通常,沿岸浅水区水温的日变化较大(有的达3~4℃),海区中央及深水区的水温日变化较小。表层的水温日变化大,深层日变化小,各层水温日变化的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以海区而言,渤、黄海的水温日变化较大,东海次之,台湾以东海域及南海水温日变化最小。增温的春季和降温的秋季是表层水温日变化最大的季节,而日变化最小发生在冬季和夏季。深层水温的日变化最大、最小值出现的时间,将落后于表层。某些温跃层强的海区如黄、渤海和东海西部,夏季受内波及潮流影响,使跃层附近水温的日较差增大。内波可使跃层作上下周期性运动,造成某一固定水层具有很大的日变化,甚至超过表层水温的日变幅,有时5米层水温的日变化竟达8℃之多。这种内波引起的日变化只限于中层。

海水温度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气象要素的年变化以及海流或水团的影响。依其影响因素,中国近海水温年变化可归纳为两类。第一类为太阳辐射和海面—大气间热交换引起的年变化,具有与气温变化相对应的一年周期,水温年变曲线规则,接近正弦曲线,但降温期比增温期短,海面冷却比升温要快。第二类是太阳辐射—平流引起的年变化,它是在第一类的基础上叠加了不同水系(水团)的消长,使正常的水温年变化遭到破坏,水温年变曲线显得不规则,表层以下水温年变化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峰和低谷。

据资料分析得知,中国近海水温年变化以8~9月最高,1~3月最低。最高值出现以表层最早,表层以下最高值出现时间随深度增加而推迟,底层最晚。表、底层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可相差1~4个月。与最高水温出现的时间不同,最低水温出现的时间从表到底基本上是同时的,相差仅1个月左右(图4)。这是因冬季对流混合向下传递热量较快的缘故。

渤海表层水温以8月最高,约28℃;1~2月水温最低,约-1~2℃。3~6月增温最快,增温率平均每月4~5℃;10~12月降温最快,降温率平均每月5~6℃。

黄海表层水温与浅水区的水温年变化与渤海相似,但南黄海深水区的中、下层因受黄海冷水团影响,破坏了正常的水温季节变化规律,出现两峰两谷现象。以中层为例,最低值在3月上、中旬,约7~10℃;4~6月逐渐升高,至7月达次高,约14~18℃;7月以后因冷水团侵入势力最强,水温又下降,到9~10月水温最高,约18~23℃;10月后又转入降温时期,水温急剧下降。

东海水温年变化的地区差异较大。以表层为例,黑潮区最高水温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29~29.7℃),最低水温发生在2月中、下旬(21~23℃)。对马暖流区水温以8月中旬最高(28~29℃),比黑潮区推迟半个多月;最低水温出现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14~20℃)。黄海冷水南伸海域,8月上、中旬水温最高(25~26℃),3月上、中旬最低(9~12℃)。台湾暖流区于8月中旬至9月中旬水温最高(27~29℃),3月中旬最低(14~18℃)。由于降温率与增温率不等,水温年变曲线也就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性在黑潮区最小,愈往北不对称现象也愈强。

南海北部和南部的水温年变化有较大的差异,前者仍以年周期为主,最高水温出现在8月(约29℃),最低值发生在2月(约21℃)。9月至翌年1月为降温期,降温率为每月1~2℃;2~6月为增温期,增温率为每月0.5~3.0℃。后者距赤道较近,水温年变化具有半年周期的特点。一年中有两峰两谷。最低水温仍出现在2月(约27℃),最高水温出现在4~5月(约29℃)和11月(28.5℃)。显然,水温的这种半年周期与太阳辐射量有关。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