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5-7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1 10:28:31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haoxie | ||||||||||||||||||||||||||||||||||||||||||||||||||||||||||||
|
||||||||||||||||||||||||||||||||||||||||||||||||||||||||||||
《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5-7 中国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建设 0 项目与《中国21世纪议程》文本的关系 该项目依据《中国21世 纪议程》14A;与该项目有关的《中国21 世纪议程》方案领域为:2A、2B、6D、6E 、11A、11C、14D、14E、14H、15A、16A、16B 、16C、18D和20E。 1 背景 1.1 意义 中国是人均资源量严重 不足的国家,而且资源减少与生态、 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加剧。由于中国 幅员辽阔,目前尚没有一个能复盖全 国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缺少 关于人类--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 长序列系统基础资料,所以对我国生 态、环境的变化历史、现状和发展趋 势缺乏科学的认识。 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 目都纷纷建立国家、区域,甚至全球 尺度的生态、环境观测和研究网络。 比如,美国的“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 ”(LTERN)、英国的“环境变化研究网络 ”(ECN)、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在 北半球的中国和美国,及南半球的澳 大利亚和阿根廷建立的4条观测带、联 合国环境署(UNEP)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以及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科联(ICSU) 正在筹建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观测 系统”(GTOS)等。 “中国生态与环境动态 监测、研究网络”的建成,将通过长 期、系统、全面地在宏观尺度上对我 国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测,为国家和 地方决策者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促 进我国资源的持续利用及生存环境的 不断改善,进而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 展,并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和环境问题 做出积极的贡献。 1.2 基础与条件 中国科学院自50年代以 来,便陆续在全国的一些主要生态类 型区域建立了100多个生态研究站。从 198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从中选出条件 较好的29个农业、森林、草原、水体 (含湖泊和海洋)方面的生态研究站 ,同时新建了生物、土壤、水和大气4 个学科分中心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组 成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英文 名称为ChineseEcosystemResearchNetowrk,缩写为 CERN)。在1993--1998年间,通过国家投资 和世界银行贷款,将使该网络所属各 个单位的设施得到很大改善,还将培 训一大批生态学优先发展领域的人才 。目前,该网络已经与有关国家和国 际组织的生态学研究网络进行了广泛 的交流与合作。这将为建立我国的生 态与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奠定坚实的基 础。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 较为完整的航天、航空遥感数据接收 、处理和分析系统及相应的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是“六五”、“七五”和 “八五”国家遥感科技攻关项目的主 持单位,在“八五”期间动员全院力 量利用1990和1991年的遥感资料对全国的 资源、环境进行了宏观调查,1995年将 建成东部地区1∶25万,西部地区1∶50 万的资源环境GIS。这为我国生态与环 境动态监测和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 宏观资料,并为以后定期获得资源、 环境的动态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3 存在问题 野外站的数量尚不足, 分布也不合理,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 生态类型区尚没有设站。 已有的站多数尚只是专 业站,即只对某一生态学现象或生态 系统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组分一生 态因子进行观测和研究,所以不能满 足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各重要生态过程 和区域性及全国性的资源和环境开展 综合研究的需要。 设备简陋,绝大多数站 尚没有较为先进的仪器和设备。 经费极为紧张,以致于 许多站很难开展正常的观测和研究工 作,整个网络的综合研究更难以进行 。 没有在各部门间进行协 调的机构。 2 目标与产出 2.1 总目标 建立全国性的以地面观测网点为主,辅以多种遥感信息的生态与环境动态观测网络,以观测我国不同生态类型区的主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区域性和全国性生态、环境的状况,长期积累科学资料,为地方和国家制定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入区域性和全球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解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发展问题做出积极的贡献。 2.2 产出
3 行动 3.1 制定观测标准和规范
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牵 头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1995—1996年完 成。 3.2 建立地面观测体系
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1995—2000年完成。 3.3 建立遥感动态监测体系 在建立地面观测体系的同时,还将建立区域的及全国的生态、 环境动态遥感监测体系,地面和空间 数据相互校验,以监测不同空间和时 间尺度的各种变化。
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遥感中心组织实施;1995—2000年完成。 3.4 完成观测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支持系统
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组织实施,1995年—2000年完成。 3.5 建立示范样板
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林业部组织实施;1995—2000年完成。 3.6 建立区域生态、环境动态观测服务体系
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组织实施;1996—2000年完成。 3.7 人才培训 人才培训是实现上述各项行动的保证。 本项目将把培养跨世纪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做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拟培养的专业和人数如下:
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1995—2000年完成。 4 投入 该项目的实施,预计需投入资金2000万美元,预计需投入资金2000万美元,其中由国家投资1500万美元,国际援助500万美元,各项实施费用与资金分配列表如下: 表1各项实 施费用估算
表2各行动 计划资金分配
5 效益 本项目是具体针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效益均以间接方式体现出来。其具体表现在: 5.1 定期为国家领导机关和主管部门提供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的综合信息以及现势基本国情信息,诸如土地复被变化、生态系统退化的预警和评估、重大环境变迁的预测等,以便采取相应对策,为中国的持续发展 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5.2 为政府在大区域、大流域和重大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决策提供实时的、综合评价的基础数据。 5.3 可以最大限度地、快速、准确地为国际重大研究计划和重大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为认识和解决全球性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5.4 通过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生态、环境的自然演替和人为演替的认识,揭示地球系统发展、演化规律,促进生态学的发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