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全球气候并非一直变暖(李佩成院士)
作者:王百战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29 10:56:43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影响一个地区,或一个地区在某个时期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众多的、复杂的。人们至今还不能确切地说明各种因素影响程度的定量关系。但是,存在着这些影响却是肯定的。同时可以断言:即使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从总体讲,自然因素仍然是影响气候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至今仍然不足以影响地区性气候的基本属性,更不足以引起冰期或间冰期等巨大的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这句话,当今不时地在人们耳边回响。但近年来,特别是去年冬天,一些本来暖和的地方却大雪纷飞、冰天雪地。我国南方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冰冻现象,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但与此同时,2007年是暖冬、全球气候在变暖在声音也同样响亮。近日,记者就气候变化问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李佩成。
 
《科学时报》:2007年11月20日,你在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陕西省气象局举办的“陕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学术沙龙”以及12月14日的“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等场合作了《关于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报告,引起了很大反响,能否谈一下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看法。
 
李佩成: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人惊议的话题,它不仅使部分人谈虎色变,而且使更多的人疑虑重重,甚至影响到部门决策和国家关系,气候变暖似乎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实话实说,这些问题我难从专业上确切回答,因为我不是从事气候研究的专家,但因自己长期研究水旱问题,而水旱直接涉及气候变化,所以对气候变化的讨论很感兴趣。因此,便想从哲学的层面梳理一下自己的基本认识,以便向有关专家学者们讨教。
 
《科学时报》:在你看来全球气候是否在变化?
 
李佩成: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地球气候一直在变。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同时认为,“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气候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这不仅是哲学的推理,而且为亿万年的史实所证明。
 
地球大约在50亿年前后形成为行星,大约在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气圈和水圈,地球气候史也大约为20亿年左右。考证认为,地球气候经历着时间尺度为几十年到几亿年为周期的气候变化,现在科学界公认的气候周期变化分3个阶段: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22亿~1万年,其最大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历史时期的气候,一般指1万年左右以来“冰后期”的气候;近代的气候,是指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科学时报》:地球气候不同时期的变化究竟怎样?
 
李佩成:从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看,自第四纪更新世晚期,从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全球进入冰后期。挪威的冰川学家曾作出冰后期近1万年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可以看出近1万年来雪线升降幅度并不小,它表明这期间世界气候有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最适气候期,当时气温比现在高3℃~4℃;再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气候,其中1550~1850年为冰后期以来最寒冷的阶段,称小河冰期,当时气温比现在低1℃~2℃。
 
根据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等有关资料的分析,可以将5000年来我国的气候划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在近5000年的最初2000年间,我国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是最适气候期。从公元前1000年的周朝初期以后,气候有一系列的冷暖变动。其分期的特征是:温暖期越来越短,温暖的程度越来越低。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气温曾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这种增暖在北极最为突出,1919~1928年间的巴伦支海的水面温度比1912~1918年时高出8℃。巴伦支海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过许多以前根本没有出现过的喜热性鱼类;1938年曾有一艘破冰船深入新西伯利亚岛海域,直到83°05′N,创造了世界上船舶自由航行的最北纪录。这种增暖现象到20世纪40年代达到顶点。此后,世界气候又出现变冷现象,以北极为中心的60°N以北,气温越来越冷。进入60年代以后,高纬地区气候变冷的趋势更加显著,例如1968年冬,原来隔着大洋的冰岛的格陵兰,竟被冰块连接起来,发生了北极熊从格陵兰踏冰走到冰岛的罕见现象。进入70年代以后,世界气候又趋变暖,到1980年以后,世界气温增暖的形势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从22亿年前地球气候的形成至今,全球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这些史实证明一条真理——地球气候一直在变化着。当代的气候变化态势,并未超出历史上气候变化的范畴。至于20世纪以来明显增暖的现象,它是气候变化长河中的一个波动过程,还是永远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仍然需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不应匆忙作出结论。
 
《科学时报》: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气候的不断变化,甚至有时变化非常明显呢?
 
李佩成: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气候变化有着众多客观因素的推动,似乎不应过分归因于工业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对于变化原因这个重大问题,我曾在20年前的《试论干旱》一文中作过论述:一个大区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有的在地上,有的在地下,有的还在天上。我把这些因素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又包括天文因素变化和地球物理因素变化,人为因素则是指人类通过对地球生物量、地面状况、大气成分所施加的影响造成的变化等。
 
这些因素通过形成五个圈层系统——大气圈、海洋圈、冰结圈、陆地圈和生物圈综合作用影响着气候,决定着气候变冷、变暖、变干还是变湿。通过对陆地圈、生物圈,尤其是对生物量施加影响,或通过以上各种方式间接地对其他系统施加影响,便形成人类影响气候的重要手段。
 
从上述可以看出:影响一个地区,或一个地区在某个时期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众多的、复杂的。人们至今还不能确切地说明各种因素影响程度的定量关系。但是,存在着这些影响却是肯定的。同时可以断言:即使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从总体讲,自然因素仍然是影响气候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至今仍然不足以影响地区性气候的基本属性,更不足以引起冰期或间冰期等巨大的气候变化。
 
在相对较小的程度上,个别的、局部的气候变化,才被解释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如大面积的毁林开荒、毁草滥牧等。这就告诉我们,研究气候变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当从更广阔、更深邃的领域去分析和认识,从而采取适当的应对之策。不要人云亦云,自讨苦吃。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