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交通大学“绿色之家”环保社团的17名学生历时3个月,以人文关怀、植物文化、绿色节能为主题,绘制的一幅“绿地图”,通过了国际绿地图系统(Green Map System)的正式授权,成为首都高校的第一幅“绿地图”。 绿地图系统是在纽约成立的一家非营利组织,它致力于联合世界各地的人们,以绘制绿色地图的方式,帮助大家认识和描绘本地区的人文和生态环境,唤醒大家的环境意识。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是绿地图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正式合作伙伴。 怎样开始的? “绿色之家”认为,“绿地图”是环境宣传教育的新形式,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是大学生了解校园绿色文化的好机会 在谈到绘制“绿地图”的初衷时,“绿色之家”现任会长郝攀峰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成立了11年的大学生环保社团,一届又一届“绿色之家”的成员们为营造美丽而和谐的校园做着最大的努力,他们在校园里建立了废电池、废纸回收系统,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宣传活动。社团尤其关注挖掘校园的绿色文化,比如他们建立了交大植物网、制作校内植物花历等。但是,郝攀峰和他的同学们始终觉得,目前大学生环保社团还只停留在把一些基本的环保知识向学生们宣传的层面,那些制作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单的形式并不能有效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要拓宽自己的环境宣传内容,就必须找到引起人们兴趣的宣传新形式。 当他们看到“自然之友”绘制的什刹海“绿地图”,并且得知在全国有近20个民间环保组织都正着手绘制“绿地图”之后,“绿色之家”的成员们便产生了绘制交大“绿地图”的念头。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机会,能够让同学们了解交大悠久的人文历史,在校园里传播绿色文化,推广和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而且,“绿地图”这种新颖的宣传形式,能够吸引同学们的眼球,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于是,今年3月,“绿色之家”便成立了“绿地图”项目组,招募了学校17名不同专业、并且有一定环保科普经验的志愿者,开始了“绿地图”的绘制工作。“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自然之友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进行了培训,解答绘制过程中的疑问,并且协助地图印刷版的排版工作。”郝攀峰说。 怎样进行的? 用双脚丈量校园的距离,用双眼找寻景物背后的故事,用双手触摸百年大学的文化脉搏 绘制“绿地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深入的了解和反复的测量,这个过程不仅有发现和收获,也要面临着各种困难。“我们这17名志愿者从一开始就签下了‘不抛弃、不放弃’的契约,我们彼此鼓励,一定要把这个特殊的地图绘制出来。”通信工程学院的学生应秋芳告诉记者。 正如同学们在项目组成立时的宣言所说:“我们用双脚丈量校园的距离,用双眼找寻景物背后的故事,用双手触摸百年交大的文化脉搏!”在绘制地图的几个月时间里,17名志愿者在学习之余开始分组考察。他们依据人文关怀、植物文化、绿色节能3个主题,走访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搜集着绘制“绿地图”所需的各种资料。 计算机学院的钱丹霞在绿色节能组,负责了解学校的节能措施以及资源再利用的情况。“这是明湖,我特别喜欢到这里散步”,钱丹霞展开地图,指着位于地图正北方的明湖和明湖上水滴形状的图示说,“通过了解我才知道,明湖的湖水竟然全部都是雨水和中水,这个水滴形状的图示就表明,明湖是学校水循环系统的处理中心。” 记者看到,这幅“绿地图”精准地标注了北京交通大学复杂的校园道路,同时,校园的人文景观和学校节水办公室、节电办公室等环保中心,学校体育馆、游泳馆等绿色健身场所以及校园里的花园、竹林等生态环境也都能一览无余。“绿地图”采用了手绘图案,同学们的想像力和创意跃然纸上。 为了准确地在地图上反映出学校的绿色节能设施,钱丹霞和同学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并采访了学校节电节水办公室的老师。通过调查,她和同学们了解到,学校有一个自行研制的浴室中水处理系统,这个系统日处理水量为150立方米;学校还有一个“雨水拦截工程”,可以收集西教学区和家属区西区共20万立方米的雨水,而明湖可以将每天150立方米的中水和拦截下来的雨水统统收集起来。 此外,“绿地图”还对校园里应用的环保节能技术进行了标注。例如,北京交通大学的电气楼应用了太阳能发电系统,日均发电50千瓦时。在“绿地图”上,记者看到,电气楼旁有个太阳形状的图示,表明这座楼应用了太阳能发电系统。 土建学院的邹葵和班上两名同学主要负责春花和秋叶的考察。她们发现,原本已经非常熟悉的校园,在用心观察后,竟然会不断有新的惊喜:杜仲、合欢、银杏、金银木、法国梧桐,组成了5条风景大道;国槐、古松,见证了学校的百年历史……每种植物都各具特色,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两个月下来,我发现我们生活的校园是那么美好,绘制绿地图的过程对同学们来说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邹葵兴奋地告诉记者。 将来的打算? 绘制“绿地图”的活动将拓展到校外,唤醒更多人的环境意识 对于“绿地图”的意义,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们也有着自己的诠释。郝攀峰说,“绿地图”的意义不在于完成一幅地图,而是希望帮助同学们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居住环境,从而用一种更健康、更环保的方式生活。“绿地图”绘制完成后,同学们养成了不少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比如看到水龙头滴水,同学们会马上过去拧紧;离开教室时,会想着关灯;用过的废纸、电池也不再随处乱丢了。“尤其是那些参与绘制绿地图的同学,他们亲身了解了学校的环保措施,就能真正践行环保。”郝攀峰说。 北京交通大学负责“绿地图”项目的吴悦老师说,在国际“绿地图”网站上,可以看到一片一片的绿叶子,一片绿叶子就代表了一个经过授权的,绘制完成了“绿地图”的环保组织。北京地区目前有两片绿叶子,他们分别是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和北京交通大学“绿色之家”协会。然而与日本的地图上插满绿叶子的景象相比,我们的绿色行动还任重道远。 “绿色之家”的同学们告诉记者,交大的“绿地图”绘制完成了,他们很快将把地图发放到同学们的手中,相信这会带动更多的同学自觉地保护环境。志愿者们还表示,“绿地图”的绘制活动还将继续下去,他们想在校园内开展更多主题的考察并拓展到北京其他的地方,比如紫竹院公园等。“我们希望能把这种绿色的生活方式带给校内外更多的人,唤醒他们关注环境的意识。”郝攀峰说。
什么是“绿地图”? 用一套世界通用的图示,在地图上清楚地标示出环境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与文化景点,这就是“绿地图”(GreenMap)。国际上第一幅“绿地图”是1992年在美国纽约诞生的,当时,温蒂·鲍尔女士(Wendy Brawer)对于纽约的感受很糟糕,因为那里的天总是灰蒙蒙的,于是,她便下决心去寻找这座城市的美好之处。通过对生态与文化景点的考察,1992年,温蒂·鲍尔及其工作伙伴共同完成了第一张绿色生活地图——纽约苹果地图。此后,绘制“绿地图”的活动很快流行起来。到今天,已经有超过300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绿地图”小组,公开出版了274份“绿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