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态文明不是筐 “名片”式改造是极大讽刺
作者:姜文来  文章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7 8:34:2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必将对我国的生态保护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生态文明,胡锦涛从多个层面概括性地论述了生态文明的内容: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是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它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是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新的文化伦理形态。

  回顾我们人类发展的历程,我们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其中工业文明将人类带入了物质丰富的年代,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说工业文明同时开启了挖掘人类“灭亡”坟墓的序幕,生态文明就是改善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而构建的一种新文明伦理形态,可以说是“绿色文明”,它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

  目前,建设生态文明深入人心,但也出现了值得关注的现象,将生态文明当作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不仅亵渎了生态文明的神圣,而且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百害无一利。

  描几个相关的现象。

  某地山青水秀,生态良好。如果保持下去,减少人为的干扰,对该地生态而言是最好的保护。但该地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对其进行了大面积的开发,建设了许多旅游设施,硬化了道路,对自然生态进行人工化,种植大量观赏植物,以便吸引更多的旅客旅游,结果是原来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戴上“生态文明”的帽子破坏生态环境。

  城市是一地区“名片”,一些城市为了提高“名片”的知名度,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对城市生态进行系统改造,将原来的本地树木进行砍伐,换成从它处移植的大树,同时大面积铺设草坪,经过改造后,看上去非常美观漂亮,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生态系统价值,草坪耗水耗肥,从外地移栽大树,是以破坏它处的生态为代价满足城市生态建设,这种带着生态文明的帽子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是对环境的极大破坏,是对生态文明的极大讽刺。

  公路是通往城市的桥梁,是一个地区的门面,各地区特别重视景观大道的建设,某县为了建设生态文明,投入大量资金对公路两侧进行改造,移走公路两旁生长的大树,引进多种名贵的树种,包括大乔木和中乔木,并在绿化带点缀鲜花,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景观大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目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自从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以后,立即纳入新农村的建设内容,一些地区进行了生态文明村建设和示范,开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创建活动,其主要的建设内容包括:突出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庭院净化、发展产业化、管理规范化、活动经常化的标准,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散养等现象。

  看到生态文明理念变成了一个筐,让人十分遗憾,这是对生态文明的亵渎,将对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建设起到阻碍作用。因此,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回归生态文明的本质,并且脚踏实地去实践,是对生态文明的爱护,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

  (姜文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