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CEF湿地国际示范区汕头向大海要森林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12 8:28:0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据《人民日报》报道:汕头市为改善由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的湿地(沼泽)生态体系的环境质量,坚持建设沿海防护林带,构筑起289.1公里的“绿色长城”。今年年初,汕头市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获得联合国环境署及全球基金项目协调处批准,成为国内首个CEF湿地国际示范区。

  汕头市位于粤东沿海,是北回归线进入亚欧大陆的第一站,全市海岸线和岛岸线长达289公里,湿地面积达79.6万亩,适宜种植红树林面积9.51万亩,拥有天然红树林的品种达17种之多,是我国分布较广的红树林群落地区之一,被专家学者视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湿地;海岸湿地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共有湿地植物268种,并拥有一批珍稀保护植物种,如台湾苏铁、水松、土沉香、金毛狗等。

  汕头市利用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立足发展特色林业,实施“向大海要森林”的跨世纪工程,将红树林作为沿海滩涂绿化的先锋树种,先后从孟加拉国、我国广西、福建及湛江等地引进无瓣海桑、红海榄、秋茄等10多个优良红树林品种,在全市各地广为栽植,短短数年,“海底森林”便显示了“绿色长廊”的风采。从1998年5月以来,全市红树林人工造林作业面积已达2.1万亩,郁闭成林的有近6000亩,为沿海百里海堤建立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前4年营造的3600多亩无瓣海桑目前平均树高超过6米,树冠达5米余,汕头现已成为目前我国无瓣海桑引种面积最大、引进最成功、纬度最北的区域,其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目前,汕头市已拥有沿海防护林7.2万多亩,“向大海要森林”的跨世纪工程初显成果。以汕头南澳岛为例,这个海岛县针对部分沙滩冬季风大、夏季浪高和岩岸带石多水缺、土质贫瘠的实际,采用营养杯育苗种植、大穴客土栽培等科学方法,大力营造木麻黄、台湾相思、夹竹桃等树种,在77公里长的主岛海岸线上筑就了环岛绿色长城。目前,南澳县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1.67万亩,人均拥有公益林面积达1.6亩;森林覆盖率、绿化率分别达到72.6%和95.7%;拥有102科共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各项均独占全国12个海岛县鳌头,名列我国沿海各县前茅,跻身“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行列,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南中国海上的绿洲”,同时荣膺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国家4A级旅游区。

  滨海“绿色长城”的筑就,有效地改善了由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的湿地(沼泽)生态体系的环境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汕头海岸湿地已是中国三大候鸟迁徙路径之一,每年秋冬季在此越冬、停歇、补充食物的候鸟数达10万只以上,成为涉水野生动植物生存和栖息的乐土。这座屹立于南中国海之滨的“绿色长城”,长达289.1公里,为滨海地带筑起一道道抗风、固沙、保水土和调节气候的天然屏障,有力地促进滨海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人居环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