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群落的动态 |
作者:国庆喜 文章来源:生态空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27 0:17:0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行演替(regressive或retrogressive succession)。 单元顶极论提出以来,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英美等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不少学者的支持。但也有人提出了批评意见甚至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只有在排水良好、地形平缓,人为影响较小的地带性生境上才能出现气候顶极。另外,从地质年代来看,气候也并非是永远不变的,有时极端性的气候影响很大,例如1930年美国大平原大旱,引起群落的变更,直到现在还未完全恢复原来真正草原植被的面目。此外,植物群落的变化往往落后于气候的变化,残遗群落的存在即可说明这一事实,例如内蒙古毛乌素沙区的黑格兰(Rhamnus erythroxylon) 灌丛就是由晚更新世早期的森林植被残遗下来的。 2.多元顶极论(polyclimax theory) 由英国的A.G.Tansley(1954)提出。这个学说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极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edaphic climax)、地形顶极(topographic climax)、火烧顶极(firelcimax)、动物顶极(zootic climax);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如地形-土壤顶极(topo-edaphic climax)和火烧-动物顶极(fire-zootic climax)等等。一般在地带性生境上是气候顶极,在别的生境上可能是其他类型的顶极。这样一来,一个植物群落只要在某一种或几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都可认为是顶极群落,它和环境之间达到了较好的协调。 由此可见,不论是单元顶极论还是多元顶极论,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的。两者的不同点在于:①单元顶极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极发展;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极的形成。②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极;而多元顶极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极。 3.顶极-格局假说(climax-pattern hypothesis) 由Whittaker(1953)提出,实际是多元顶极的一个变型,也称种群格局顶极理论(population pattern climax theory)。他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等,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continuouity climax types),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叫做优势顶极(prevailing climax),它是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的顶极群落,相当于单元顶极论的气候顶极。 (六)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三类模型的共同点是,演替中的先锋物种最先出现,它们具有生长快,种子产量大,有较高的扩散能力等特点。这类易扩散和移殖的物种一般对相互遮荫和根间竞争的环境是不易适应的,所以在三种模型中,早期进入物种都是比较易于被挤掉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