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珠三角产业集群
作者:朱晖 邝国良 齐…  文章来源:生态经济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6 15:21:3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产业集群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前,珠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优化升级的挑战和环境资源等诸多问题的制约。发展循环经济成为珠三角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珠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根据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作为融合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载体,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日趋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产业集群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 000亿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江门、珠海为主体,形成了电器机械产业集群,经济规模达1000多亿元。珠三角地区404个建制镇,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产业集群以专业镇为依托,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例如,佛山南海区南庄镇是全国最大的建陶生产基地;顺德区容桂等镇已成为大型的电器机械生产基地,乐从、龙江的家具行业也日益壮大成型。中山市的古镇有灯饰企业近2500家,民用灯饰销量占全国60%上,是世界四大灯饰专业市场之一。在东莞市,虎门镇的服装产业集群名扬国内外。虎门现有上规模的服装生产企业600余家,年产服装6250万件,已经建成18个服装市场,4个专业布料市场,销售金额达到100多亿元,出口创汇4亿美元,成为我国四大服装基地之一。在东莞、佛山、中山等地,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相当于当地GDP的40%以上;在顺德、东莞、中山等地,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的贡献在70%以上。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珠三角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对珠三角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珠三角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珠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面临着优化升级的挑战和环境资源等诸多问题的制约。环境压力增大、土地资源枯竭、能源紧缺等矛盾日益突出。
  珠三角地区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环境污染负荷最重的区域,水环境污染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珠三角工业化程度较高,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2002年珠江三角洲水量仅占珠江流域的6.67%,但珠三角废水排放量达34.1亿吨,占全省的69.7%;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量24.1亿吨,占全省70%,广州、东莞、深圳三市污水排放量占全省的46.9%,污水排放过于集中,城市附近水体,特别是内河受到严重污染。
  由于珠三角城市密集,城市间的距离极小,污染源大量集中,导致大气污染严重。据广东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近年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虽然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珠三角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降尘的浓度均明显高于粤东、粤西和粤北,2000年全省空气污染较重的10个地级市有7个在珠三角。由于集中了全省70%的火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致酸雨物质排放量巨大,珠三角已经形成以广州、佛山为中心的酸雨高发地带,酸雨频率平均达53%,并成为全球三大酸雨区域之一。
  珠三角很多地方聚集的大量小型电镀厂、造纸厂、皮革厂的“三废”没有经过规范的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染了当地的土壤。2005年国家环保局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珠三角部分城市采样点中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除此之外,还有农药残留物污染、硝酸盐、亚硝酸盐、有机物污染等污染因素。
  另外,珠三角的土地和能源资源也构成了发展瓶颈。珠三角土地面积仅有4.17万平方公里,目前可供开发的土地相当有限,可谓寸土寸金。2005年,珠三角每平方公里承载的GDP达到433l万元,是全省(1248万元)的3.5倍。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已基本没有土地可供大规模开发。珠三角能源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保障能力不足。2004年以来,珠三角已多次出现全年性电力负荷和电量双缺、煤炭和油品库存量远低于维持正常生产的安全警戒线等情况。
  近年来,由于环境、土地、资源、能源和人才等条件的约束,珠三角地区有的产业集群发展已呈相对下滑态势。比如佛山南海罗村制革业久负盛名,皮革生产贸易历史已有一百多年。罗村原来拥有皮革生产企业70多家,每年产值超过4亿元,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皮革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和废气对水及空气的污染十分严重。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对环保的要求和行业的长远发展,罗村皮革企业加大了对污水处理设备的投资使用,对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采取了强行关、停、并、转措施。但由于大部分的皮革企业生产规模较小,难以承担高额的环保设备的成本,只能面临搬迁、关闭、转行生产其他产品的选择。经过一番治理后,罗村生存下来的制革企业目前不到20家。曾经风靡全球的罗村皮革业举步维艰,失去了昔目的辉煌。
  造成这种局面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珠三角现有的产业集群基本以劳动力密集、耗能耗材、技术含量较低、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为主。其次,对产业集群规划引导不够。由于产业集群大多是自发集聚和发展起来,在产业规划、产业链配套方面规划严重不足,造成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集群内部企业多数停留在加工生产环节,在价格等方面的恶性竞争比较严重,产业配套不力,制约了集群优势的发挥。不少集群内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滞后,道路、通讯、排水、排污等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珠三角产业集群中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据对珠三角51个主要工业产业集群的企业抽样调查,产业集群中的小型企业占90%以上。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配套不完善、环保意识和保障差等问题。
  
  三、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关系
  

  循环经济思想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所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内,产品的资源投入、生产流程和产后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资源消费-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态型经济。整个物质流和能量流在生产过程中几乎没有废物概念,只有资源概念,各环节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应为资源正效应,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它旨在科学、辩证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短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动态演化的过程,产业集群演化的高级形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化,这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与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是耦合的。因为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本质是以生态化方式、可持续发展方式为内核。因此,产业集群式发展和循环经济式发展耦合于产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相依相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的生态问题和循环经济的组织依托问题。循环经济以产业集群为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向循环经济的模式发展,更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二者互补互促,产业集群发展要改变过去单纯偏重经济效率而忽视其资源利用效率的弊端,循环经济的实施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层面,更应该立足丁产业集群层面。
  珠三角人口密集,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客观上要求产业集群必须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开级转变。如果不尽快调整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理念和方式,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珠三角发展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珠三角产业集群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可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一)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优化
  
  
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 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现代 服务业;同时,对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的重化工业,通过实施循环再生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产业退出机制,按市场化原则淘汰高能耗、重污 染、低效率的产业,加快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使环保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建立以循环经济链为主的集 群内企业间分工与合作关系
  
  
循环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延长和拓宽循环经济产业链,将污染尽可能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尽可能少排放废物,以做到减量化,并且加强上下产业链之间企业的联系,对所排放的废物尽可能重复利用、循环使用。
  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横向联系是属于专业化分工的初始阶段,表现为一种量上的扩张,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上下游产业联系不紧,产业链较短,效益不突出。纵向联系则是进一步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它属于一种深层次分工,上下游产业联系紧密,产业链延长,效益明显。珠三角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目前主要以横向联系为主,纵向联系尚未建立起来。这就要求各集群区域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少数领域以取得纵深推进,适度发展一些大企业以便把分工引向深入发展,并根据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要求,规划建立生态补链项目,以保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范和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就是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产业园区,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建设,可以促进产业集群向专业化分工、清洁生产、节约资源的方向发展,并达到集约使用土地,集中排水排污,集中供热(冷)、供气,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广东江门银洲湖纸业基地通过集中供热、电、水、冷和治污,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珠三角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将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和节约资源关键性技术的研发,纳入科技开发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积极发展节能、节水、节材、低耗、环保型装备。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开发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绿色再创造技术等。积极引进国外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加快消化、吸收和刨新。建立循环经济生产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信息咨询和推广服务等活动。
  
  (五)制定产业政策,推行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
  
  
珠三角各级政府应从资源整合和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制定有利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政策,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对于不同属性和市场空间的产品和行业,采取差异性战略,并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有承接能力、经济发展欠发达、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具有竞争优势的粤东、粤西及北部山区转移。这样,珠三角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通过发展替代产业,保持珠三角的持续竞争力和区域的永续发展。比如,佛山和东莞已在粤北和粤西建立了多个产业转移工业园。
  
  (六)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
  
  
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循环经济法规的制定实施。在产业集群政策制定过程中融入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扶持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强化集群优势。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加大对环境的监管力度,对冶金、电镀、皮革、印染、化工、水泥、造纸等行业中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小”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集中迁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实现能源利用和污染治理的规模经济。(生态经济,华南理工大学,朱晖,邝国良,齐昌玮)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