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水利建设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作者:陈雷  文章来源:中国政府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18 8:52:5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水利部部长 陈 雷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把水利建设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打好水利建设攻坚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水利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我国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初步形成,最大程度减少了经济损失。全国累计建成江河堤防28万公里,兴建水库8.5万座,总库容6345亿立方米,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常遇洪水,防洪保护区内5.6亿人口、600多座城市、6.9亿亩耕地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得到保障。

  供水能力迅速提高,基本满足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6591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足200立方米增加到458立方米。特别是农田水利事业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占全国耕地面积46%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全国75%以上的粮食、90%以上的经济作物。

  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累计解决农村2.8亿人饮水困难和1.04亿人饮水不安全问题,50%以上的农村人口喝上自来水,大中型水库病险率明显下降,解决了3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兑现,移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水利支撑。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GDP用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07年的297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5提高到0.46,农业灌溉用水连续30年实现零增长。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100万平方公里,实施封育保护面积70万平方公里。塔里木河、黑河、首都水资源生态治理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解决我国水问题的必由之路

  受自然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的情况将长期存在,并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利发展遇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水资源条件更加复杂。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资源分布格局更加突出,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加快、强度加大、危害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水利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主要江河部分堤防的防洪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国有一半多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三是人民群众对水利功能的需求更加多样。水利不但要强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要满足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不但要发挥工程的基础设施作用,还要发挥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的文化传承功能。四是一些地区水土资源开发过度,生产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用水,造成地下水超采、湿地减少、河道断流,局部引发了严重生态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重的国家。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水利部党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分析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总结提炼实践中带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做法,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和现代化方向,既要防止水对人类的伤害,更要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既要满足科学发展的需求,更要抑制粗放增长的不合理需求;既要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更要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实践证明,这个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符合国情水情、富于创新的成功治水之路。

  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转化为实践,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转变水利发展观念,创新水利发展模式,实现“五个转变”:防洪工作要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注重给洪水出路,实现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综合防控;水资源管理要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土保持要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建设秀美山川;水利建设要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注重水利建设中的移民安置和生态保护,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水行政管理要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技手段转变,注重依法治水、科学管水,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全力打好新形势下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攻坚战

  党和国家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果断实施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大幅度增加了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这为我们加快建成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创造了条件。在大规模水利建设中,我们要把民生水利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推动水利工作实现新跨越。

  民生水利具有阶段性,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民生水利涵盖的内容不同,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利的要求不同,我们解决民生水利问题的重点和标准也不相同。民生水利具有公共性,涉及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公共财政应给予更大支持。民生水利具有差别性,东中西部、城市农村、流域之间的民生水利问题表现各异,解决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紧迫程度和方法措施也不尽一致。民生水利具有综合性,一项民生水利工程往往具有保障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与环境等多种功能和多重效益,发挥某一功能效益又需要多项民生水利工程相互配套。民生水利的这些特点说明,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的基本水情,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解决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群众最为需要的水利问题上下功夫,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程度、更好水平上造福人民群众。

  当前,发展民生水利要突出五个重点。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尽管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但粮食安全的基础还不稳固,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要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规划内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重点加快支撑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支持粮食主产区的小型水源、渠道、泵站等设施的修复、新建、续建与改造,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微型蓄引提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加强防洪减灾综合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洪涝灾害频发。要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淮河治理新三项工程和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推进大江大河重点河段和重要支流治理,启动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试点,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加快水文站网建设,强化非工程措施,形成我国主要江河较为完善的综合防洪体系。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水利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国仍有2.12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疫区、涉水重病区、农村学校和国有农林场的饮水安全问题,力争3年内基本解决原规划确定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再用两年时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近年来,我国出现干旱灾害明显加剧态势,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要加快甘肃引洮、吉林哈达山、青海引大济湟等一批在建骨干工程以及西南地区中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抓紧开工建设一批大型骨干水利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要大力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全面完成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任务,加快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动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加快长江和黄河上中游、珠江上游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西南诸河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治理和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尽快启动坡耕地综合整治试点工程和南方崩岗治理。

  四、切实强化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各项保障措施

  在中央扩大内需投入中,水利投资占有较高比例。当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强度大、时间紧、要求高、责任重,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各项责任措施。中央项目责任主体是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企业。为此,水利部成立了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各项工作的统筹谋划、安排部署和业务指导,层层建立问责制度,形成工作有人管、责任有人负、任务有人抓的工作格局。

  加强前期工作,加快水利项目审批进度。要加大对水利前期工作的投入力度,组织足够的技术力量开展前期工作,加快前期工作进度。高度重视前期工作的质量,区分轻重缓急,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具备国家审批条件的项目争取尽快审批,该上报审批的项目抓紧上报。

  加强计划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和投资效益。要在合理编制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加快计划下达和资金拨付。创新地方水利投融资机制,千方百计落实好配套资金,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严禁滞留、挤占、截留和挪用项目资金,确保资金规范、合理、有效使用。

  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细化和优化工程施工方案,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严把原材料进口关、施工过程关、竣工验收关,坚决防止“豆腐渣”工程。

  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水利部成立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配合中央检查组和地方各级监督检查机构,提前介入、主动跟进、全程参与,确保扩大内需水利项目及时启动、加快实施、如期完成、早日见效,确保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和生产安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