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鼠宁可绝食也不害同类
实验显示,人类认为最讨厌的老鼠也具有某种“宁可饿死,不害同类”的美德,如果它们发现自己获取食物时会给其他老鼠带来痛苦,那么它们就会放弃获取食物,宁可绝食。在一个实验室的试验中,一些老鼠被给予了食物,但一旦它们吃下面前的食物,笼中的机关就会被触发,从而导致另外一组老鼠立即遭遇电击。
当这些被给予食物的老鼠发现了它们只要吃下食物,另一组老鼠就会遭遇电击的规律,后来它们再次被给予食物时,竟然对食物熟视无睹,拒绝再享用一口,真有“宁可饿死,不害同类”的气概。
瑞士科学家最近的研究也显示,如果一些老鼠曾受到过其他老鼠的“慈善帮助”,那么它们也会“回馈社会”,帮助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其他老鼠获取食物,这种“互相帮助”的精神科学家以前曾认为只有灵长类动物才会拥有。

吸血蝙蝠“有血共享”,食果蝙蝠教同类分娩
科学研究还发现,吸血蝙蝠每天晚上都需要吸血,但一些蝙蝠经常没法找到食物,于是那些成功找到“血源”的蝙蝠会和那些觅食失败的同类共享自己的食物。生物学家还发现,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市的一只罗得里格斯岛母食果蝙蝠还会帮助另一只蝙蝠分娩,当它发现那只怀孕的母蝙蝠缺少分娩经验时,它竟亲身示范、向它显示起正确的分娩姿势来。
此外,科学家还在许多种类的鲸鱼大脑中发现了梭形细胞,这种特殊的细胞曾被认为只有人类和其他猿类才拥有,它在人类的同情心和理解他人感受的特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家发现,驼背鲸、须鲸、杀手鲸、抹香鲸的大脑中都有类似的梭形细胞。
同样,海豚也具有梭形细胞,比科夫教授说:“我们听说过海豚帮助人类逃离鲨鱼袭击的事件,我们也听说过大象帮助羚羊逃出牢笼的例子,但我们很难断定这是不是跨动物间的同情心在起作用,不过你也很难反对这种观点。”
动物“道德论”引发剧烈科学争议
比科夫教授关于动物也有“道德感”和“同情心”的科学结论,显然给动物保护主义者们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子弹,动物保护主义者一直倡议人类应该对动物们更加仁慈一点。不过,一些专家却对比科夫教授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动物不可能拥有复杂的情绪和社会责任感。
尽管比科夫教授的观点在科学界引发了剧烈的争议,但许多科学家仍然承认,目前很难否认一些动物并不具有我们人类才有的许多心理特征。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伊莫里大学灵长类动物习性专家弗朗斯·德瓦尔教授说:“我不相信动物能像人类一样具有道德判断标准,拥有合理的是非和对错观念。
不过,动物们的确具有一些我们人类才有的心理特征,譬如同情心、互惠精神、合作愿望与和平共处精神等。人类的道德感不是无中生有产生的,而是来自我们灵长类动物的心理状态,我们的心理状态拥有远古的起源,但我承认,其他许多动物仍然拥有和人类同样的心理倾向,以及强烈的社会性。”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