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加快构建海西经济区的基本思路和若干建议
作者:肖金成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4 9:05:4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国务院最近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福建及周边地区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务院的意见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已被国家明确为东部沿海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福建省在海西区中居主体地位,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意义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建既关系到福建及福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因此,应根据这一战略决策,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建。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广东北部、浙江南部和江西东南部地区。《意见》中明确:发挥闽浙赣、闽粤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的作用,加强福建与浙江的温州、丽水、衢州,广东的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等地区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祖国宝岛台湾既有血缘、地缘、文缘联系,也有人缘和商缘联系,其经济互补性也非常强。在加强合作、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可构建包括台湾在内的更大范围的海峡经济区。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福建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迅速缩小与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和珠三角、长三角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以达到中央提出的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目标,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福建省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避免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出现一个区域断裂带和“经济洼地”,逐步形成从环渤海到海南岛整个沿海一线的均衡化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实现东中西良性互动。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联系、人员往来、互补合作、互利共赢,增强两岸人民的了解和互信,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先行区和平台,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台湾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的迅速上升已成为其国际竞争力降低、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台湾的劳动密集型和次劳动密集型企业都有迁往岛外寻求廉价劳动力资源的愿望,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出于人缘、地缘和语言相同等原因来福建投资。今后,福建在接受台湾企业转移方面仍然具备独特的优势。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福建转移,能够成为增强台湾厂商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能够成为增加福建就业,促进福建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福建省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台湾面积不及福建省的三分之一,人口密度是福建的2倍,台湾地区的土地承载强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承载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福建省15倍,土地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福建在大陆也是一个土地资源紧缺的省份,但相对台湾而言,土地资源就要丰富得多。福建沿海有大量台地和海湾围垦滩地,适宜于作为工业用地。且福建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具备较好的建设港口工业区的条件,目前台商投资较为集中的也正是在厦门湾、闽江口、湄州湾等后方的港口工业区里。福建目前的工业地价与台湾相比相差十几倍,厂房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也比台湾低廉,能够为各类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应着眼于两岸要素禀赋、经济结构、产业的互补性,通过优势互补、产业整合,加强经济合作,共同构建海峡经济区,就能够突破各自经济发展的瓶颈,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福建沿海制造业有很好的基础。通过借助台商,先进制造业将会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有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使之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加快海峡经济区合作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福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应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制订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紧紧抓住“发展”与“合作”两大主题,努力开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新局面。
    (一)培育增长极,打造城市群
    区域经济理论中,增长极理论最受人关注。即经济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个地方或曰一个点上。各地积极培育增长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要素或曰资源是稀缺的,集中使用比分散使用的效果要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范围比较大,准确地说是一个合作区和规划区,不可能同时快速发展,只能选取范围很小的一块区域到两块区域,给予重点培育,使之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短时间内集聚大量的经济要素,成为一个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我建议海峡西岸经济区也应实施增长极战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体制创新,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台商和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来区内投资。
  从理论上讲,一定区域范围的经济区总是和一定规模的经济中心相联系的,换句话说,经济中心是经济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崭新形态,城市群是一个具有紧密内部结构的有机体,具有单个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优势,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理所当然的“核心区”,因而在经济区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把通过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构筑经济一体化的新平台、打造区域经济增长的“航母”作为首要环节。换一个角度来讲,要把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构筑、发展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紧密联系起来,促进这一区域经济实力的提高,并通过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区内城市群的空间聚合状态、中心城市的定位、各城市群及其内部的分工与合作。
    海峡西岸城市群比起长三角和珠三角来城市数量比较少,城市规模比较小,其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也不大,当然,对台湾的影响也比较小。只有城市群中各城市的联系加强、实力提高和影响扩大,不仅可影响带动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也能够对台湾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二)南承珠三角,北接长三角,构筑大平台
    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情况,今后应提高与台湾经济对接的能力以及参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分工协作的能力,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区域合作,使海峡西岸积极主动接受二者的辐射,聚集发展所需的要素,壮大经济实力。通过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对接,实现东南经济板块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整体提高海峡西岸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依托西岸,对接台湾
    福建省应加强与浙江省温州、台州、金华、广东省汕头市和江西省与福建毗邻地区的合作。推进专业市场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区域共同市场,打破地区封锁,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障碍流动。加快推进与周边地区间的铁路、高速公路等干线通道和能源建设项目的对接,使福建港口成为周边地区的出海便捷通道。建立健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协作机制和扶持机制,促进产业跨区域对接和协作配套,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促进特色资源开发和特色经济发展,加强山海联动,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整体优势共同对接台湾。

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壮大核心,极化带动
    当前区域间经济实力的竞争已经演化成城市实力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竞争。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是福建积极应对挑战、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海峡经济区”要成为我国经济的又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福建要成为此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要整合资源,进一步突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在海峡西岸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将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作为第一要务。加强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协调,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增强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首先,加快建设以福州闽江口经济中心,以此带动闽东和闽北的发展。在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中福州要建成区域内的首位城市。不仅在今后10年内要发展成为占全省人口10%、总人数达到300万以上、产业工人达到100万以上的大型城市,而且要用产业集聚带动经济总量发展,在福州城市外围形成新的工业集中地。
    其次,重点建设以厦门为中心的厦门湾,使其定位是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龙头。通过国家级开发区等方面的优势,走在福建发展的前沿、生产力的前沿,并以此带动漳州的经济发展,向闽西、闽中拓展。
    再次,还要重点建设以泉州为中心的湄洲湾经济区,根据泉州的特点形成一个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将其建设成为海峡西岸城市群中最活跃的城市。
    此外,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要把莆田市、漳州市、宁德市作为增长极来培育。使其经济总量、城市人口和市场竞争力均有所提高,将其建设成以重化工、能源工业、旅游业、轻纺工业、建材业为主的综合性现代化城市。
    (二)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一些经济活动在特定区位的集中呈现出日益加强的趋势,并由此形成了特定的产业群和产业链,而大型城市—区域也由此成为产业群和产业链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地域平台。顺应这一形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工业化道路必须以参与全球化为契机,以竞争力和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基础,以培育产业集群为基本战略,加强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引导和支持,最终在本地区形成海陆联动、区际联动的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实际,要重视第三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突出金融、物流和港航服务三大产业部门,建成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大陆对外金融、物流和航运基地。同时,要充分发挥福建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对台旅游区位优势,突出“海峡旅游”主题,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旅游品牌,延伸旅游产业链,打造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使之成为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两岸人民加强交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三)大力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化基础设施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保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服务、引导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应加快建设以港口为依托,连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国家及省级干线公路和民航机场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对接国内外大枢纽和大通道的海峡西岸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增强对外对内交流能力和国防交通保障能力。整合港湾资源,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打通省际间的断头路,加强纵深推进、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温福、福厦、厦深、龙厦、向莆铁路,规划建设北京至福州、昆明至厦门高速铁路以及城际铁路和一批港口铁路支线,形成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捷铁路运输通道。形成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布局。改善城市间道路交通条件,加强对外交通与内部道路的衔接。完善城市内道路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推进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城市道路标准。进一步健全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防洪、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功能,提高人口承 载能力。努力改善乡村交通、饮水安全、人居环境等条件。加强水源与供水工程建设,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综合水利枢纽。
    (四)扩建台商投资区,继续实施对台倾斜的特殊优惠政策
    增设台商投资合作区,对台资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建议在厦漳一带和福蒲一带增设若干台商投资合作区,分别对应台湾的台南和台北地区,对入区台资企业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建议台商投资区按照自由贸易区的模式进行管理。通过吸引台商投资,鼓励和吸引台资企业移根大陆。因此,对台商不仅要给予经济上的税收优惠,还要给予愿意随企业搬迁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以大陆居民待遇,欢迎台湾民众来大陆台资企业就业和全家移居大陆。
    发挥福建在促进海峡两岸合作交流的通道和平台作用,扩大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澎湖直接往来,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查验设施建设,健全两岸人流、物流往来有效管理机制,便捷通关入境,争取更多台湾民众和大陆赴台民众循“两门(厦门、金门)”、“两马(马尾、马祖)”和泉(州)金(门)航线往返两岸。推动闽台空中直航,增强福建作为两岸交流交往的通道功能。全面搭建海峡旅游发展平台,拓展合作空间,提升合作水平,精心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使福建成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主要通道和两岸旅游合作的重要基地。精心组织有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全面构建海峡亲情游、商贸游、宗教游等海峡旅游产品体系。
    (五)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过去的行政区之间的经济竞争,开始向跨行政区域的区域合作转变,以交通、能源、原材料产业等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合作的格局正在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在这种合作格局下应运而生的。打破行政壁垒、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间合理分工,不仅是形势发展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要求,而且是经济区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这种制度是以自然、社会、经济和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位,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而结成的发展共同体合作架构,是目前国内外比较常见的一种区域协调和合作机制。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借鉴长三角市长联席会议的做法。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