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略论可持续发展与大学环境教育 |
作者:李波 李玉香 文章来源:西藏大学学报,2003(2)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2 9:21:3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对改变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态度必不可少。在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学校教育是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愈来愈多的青年进人高校学习,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意义非常重大。青年是未来的继承者和建设者,是可持续发展得以实施和延续的中坚力量。受教育者通过接受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和理论,不仅能深刻理解人口、资源、发展、环境的辩证关系,广泛地通晓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提高对环境质量变化的识别力。关键是通过学习,能够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达到尊重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境界。 大学环境教育应走出两个误区:误区之一——环境教育的内容就是教育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自然。其实,环境保护不仅是治理污染的技术问题,保护人类健康的福利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环境教育的内容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理论教育青年,提高他们对人类与自然、个体与群体、当代与后代关系的认识,改变思想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善待环境的道德观。 误区之二——保证环境教育进行的主要措施就是开设环境保护必修课程。其实,开设环境保护课是环境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并不是它的全部。大学的环境教育要着眼于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环境问题,既要有较深的理论性,又要有较强的实用性,这就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所能够完成的,必须全方位进行。 加强环境教育,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有历史责任感。高等学校必须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自觉的把环境教育真正落实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去,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使教学与育人有机的结合和相互渗透。其次,环境教育形式多样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