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气候变暖与全球治理机制 |
作者:王冰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4 7:54:1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气候变暖是历史上迄今为止人类所遇到的最大危机和最大范围的公共问题。气候问题不仅是单一领域内的科技、经济、政治问题,更是涉及人类几乎所有知识领域的问题,它同当前困扰人类社会的其他诸多社会弊病,如贫困、冲突、不公正等有着相似的社会根源。气候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我们改变基本生活方式、发展模式以及对待他人、他国和自然的基本态度。 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和动力是能源,而人类现阶段所依赖的能源中有80%以上是化石能源,尽管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的份额在不断扩大,但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市场经济中几乎所有的商品和服务最终都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这种排放通过碳足迹反映出来。碳足迹指一种商品在从其初始原材料的生产到最终被消费的全部生命周期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人类凭借现有技术尚无法完全抹去这种足迹,它是人类在环境中留下的永远印记。例如,消费一度煤电的碳足迹为980克、飞机飞行1000公里碳足迹平均为139千克,用google进行一次搜索也产生7克碳足迹。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全球化世界,任何一个人、一个国家都会通过碳足迹相互影响,任何人或国家都无法摆脱这种公共性。 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就其积极一面而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论证市场经济是一种能给人类社会带来自由、创新以及经济财富的制度,历史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在斯密所处的18世纪,人类影响环境的能力还非常有限,环境可以完全容纳和净化人类活动。但在市场经济经过300多年发展后的当代,人类影响环境的能力空前增强,碳排放巨量增加,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远远超过环境的容纳能力。在此背景下,市场经济的消极一面正在凸显。 在经济学家看来,市场经济中的美德不是节约而是消费甚至浪费,因为消费能创造经济繁荣。但这种消费和繁荣是环境所无法承载的。同时,市场经济承认人类追求个人幸福的道德合法性,而幸福在市场经济中被简化为建立在物质消费基础上的效用和福利,这种对幸福、效用、福利及经济财富的追求必然导致对环境的无限索取。众多思想家都意识到了市场经济的伦理缺陷,索斯坦·凡勃伦指出,市场经济在理性经济人和自由的借口下会导致奢侈、纵欲、无度,最终形成一个无用于整个社会的“有闲阶级”。朱丽特·肖尔批评当前的美国是一个“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们永无休止地追求那些本不需要的东西,地球如何能够承载这种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以及它向其他国家乃至全球的扩张? 气候变化的最终解决需要人类改变在市场经济中追求狭隘经济福利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转而追求一种适度的、自制的、应当的、真正美好的生活。这就要求人性做出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从秉持边沁功利主义的“理性经济人”转变为秉持康德义务论哲学的“政治人”。在市场经济中,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看待自然和环境,世界皆因“我”而有存在的价值,因此,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然而自然是复杂的生态系统,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完全了解自身对生态影响的全部后果。气候变暖只是人类对生态影响的一个最为直接而紧迫的方面。除此以外,人类活动导致的大量物种灭绝、在大江大河上修建大坝,这类行为的后果尚无法预期。从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出发,试图通过科技进步、新能源、环境政策等手段解决气候问题的思路被称为“浅生态理论”。批评者认为这种思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和环境问题,他们提出一种所谓的“深生态理论”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尊重自然,甚至赋予自然环境以权利,并将其纳入人类的道德共同体,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之道。 自然和环境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给人类带来经济价值。然而,很多自然和环境属于公共物品,没有直接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经济价值,因此这类物品无法计入以GDP衡量的经济增长之中。人类现在所追求的经济增长便忽略了这些没有价格、但有巨大价值的环境,这种增长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增长或发展。尽管有些经济学家提出可以用各种方法来估算自然与环境的经济价值,但这种方法还是忽略了环境价值的多元性。环境物品除了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经济价值以外,还具有无法用货币衡量的存在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等。多元价值之间具有不可比性,某些环境物品的价值为无穷大。博兰尼将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时期称为“大转型”,因为这一时期劳动力被商品化,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整个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欧洲国家于2009年6月28日召开了一个研讨气候变化的国际会议,其名称定为“大转型:气候变化和文化变化”。面对气候变化,人类社会需要从最根本的观念、文化乃至建基其上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上进行一场大转型。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然而全球治理机制尚在形成的过程之中。当前气候变暖和全球金融危机正是市场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全球治理机制而出现的全球性公共问题。一国内部的环境问题容易解决,因为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可以代表全体国民采取集体行动,公民社会可以解决公民之间的争端。但全球气候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它是一个涉及面最广的公共问题,需要世界所有国家通过谈判磋商参与到集体行动之中。事实上,全球范围内的国际争端、恐怖主义、国际贸易不公平等问题同气候变化具有同样的理论根源,它们均反映了大范围集体行动的难题,反映了人类现有的制度在解决这些国与国之间的公共问题上能力和共识的缺乏。气候问题的解决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全球治理机制。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府是全体公民通过共识达成的契约,同样,全球治理机制则是世界公民通过共识达成的国际性契约。当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委员会即为在气候领域内全球治理机制的雏形。我国政府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气候谈判,以便在全球治理机制形成的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发言权,增进在未来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博弈中的软实力。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