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科学发展
作者:束洪福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22 14:04:3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编者按

  良好的生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文论述了生态文明的主要形态,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和政策建议。希望本文能给读者带来有益的启发与思索。

  阅读提示

  中国的现实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在经济增长中缓解能源消耗过大和环境破坏问题。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阅读提示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延伸。

  阅读提示

  通过深化生态和环境体制改革、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推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更高级的文明理念和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环境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文明观念是不可或缺精神力量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证人类长久的生存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的背后是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我国的能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现实的国情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中必须加快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为此,人们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其中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

  生态文明建设要突出抓好三大领域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广义的生态文明,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的,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具有丰富内涵,不仅包含普遍意义上的绿色生态文明,更包含政治、文化和道德伦理的生态文明等。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延伸。

  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要走绿色化、无害化道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在社会领域,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在文化领域,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与政策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产业分工重组加快,中国面临巨大的环境挑战。在国际产业链中,我国由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许多时候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并承受着随之而来的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有效回应挑战,必须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调整环境与发展的战略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首先,要深化生态和环境体制改革。解决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推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收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环境法制、绿色信贷、政绩考核、公众参与等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其次,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要在主要产业之间组成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链。例如,规定家电等制造企业要将用户废弃的冰箱、彩电、手机等产品回收处理。

  第三,加快立法工作。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支撑体系,为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供法律依据、技术保障,解决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法律空白等问题。

  第四,完善技术体系。加强能源利用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的研究和开发,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同时,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提高,催生新的产业发展。

  第五,建立激励机制。加快建设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和环境价格体系,推进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改革,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等。

  我们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认真推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就会逐渐缓解我国的资源、环境的瓶颈,减缓生态环境的退化速度,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实现永续的科学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