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绿”与“金”的正相关
作者:董姗姗  文章来源:北大商业评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3 22:20:5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绿色行动与经济利益不是永远的“负相关”,企业乃至人类最美的。

未来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30多年前,舒马赫的“小的就是美好的”观念如醍醐灌顶,直击无数人的心灵。舒马赫认为大生产最不经济,因为它过量开采资源又生产出大量污染,人类疲于奔命,有什么好的呢?如果人类只在自己的生活可及范围内进行生产,那么就无须消耗大量资源;适度消耗带来的污染,足可以在局部以低成本处理掉。虽然舒马赫有自己的执着和偏执,但他认为人类应该高度重视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今天,那些世界上最大、最强、最追逐利润的企业都在大谈环境保护。在经历了工业化的疯狂扩张和无休止的财富追逐后,我们滥用和破坏了大量自然资源,制造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必须为此买单。

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买单,当“绿色”日益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商业热点,聪明的企业会通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战略管理、创新的商业模式来挖掘“绿金”,创造价值并构建竞争优势。

未来的颜色是“绿”的

麦当劳的资深高管马茨·利德豪森曾说过,“在一个繁荣社会里,其实只有两项资产:人(他们的创造力和技能)及其周围的生态系统。这两样都需要细心呵护。”

自然资源是地球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有些自然资产是可再生的,如森林资源,而有些资产,如石油,却正被日益消耗殆尽。当商业界领悟到很多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一事实时,也同时知道了有限性可带来机会。那些能驾驭自然资源丰富性和有限性的企业,将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并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

从产品概念诞生、原材料、生产制造、运输、产品使用到产品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人们正在竭尽所能地通过创新来削减废弃物,提高能源的生产力,以减少各个流程对环境的影响。连以往那些似乎与环保最不相关,无需为环境负责的组织也出现在了环保阵线上,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例如,高盛公司就曾宣布将“推进保护森林和防范气候变化的行动”,并宣称将“鼓励”其客户更重视环保问题。J.P.摩根、花旗集团等知名公司也作出了类似承诺,并且纷纷签署了“赤道原则”(要求对大宗贷款作环保方面的评估)。在过去几十年里,由极端自然灾害带来的花费显著增加,面对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象瑞士再保和慕尼黑再保之类的再保险公司,也已经开始积极地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当最贪婪的金融服务业都开始担心环境问题的时候,对于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而言,环保就不再只是口号和做秀。

2006年通用电气汽车在全球推出了“绿色创想”计划,承诺作为大型制造企业,通用电气将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的投资,达到15亿美元,包括从节能灯泡到工业规模的水净化系统以及更高效的喷气式引擎等;将公司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同时保持业务持续增长。通用电气希望所有“绿色创想”产品能够为客户既带去环保效益,也带去经济效益。谁能想到通用电气伟大的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为了环保问题,曾和执法机构与非政府组织剑拔弩张。而短短几年后,通用电气却高调地宣称将环保产品和服务作为公司的核心经营策略。究竟“绿色创想”的效果如何,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但通用电气想将自己重新定位成提供环保解决方案的公司,因为它发现了及早驾驭绿色浪潮所能获得的巨大潜在收益。

很多有先见的公司会启动环保计划,甚至有些计划会耗费巨额资金,并且还不确定能否得到回报。当被问及他们为何这么做时,答案简单地出乎人意料,那就是做正确的事。无论企业的规模和性质,做正确的事,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增加品牌价值,这成为企业一切行动的根源。

20世纪90年代中期,联合利华公司发现自己的冷冻鱼业务出现了供货危机,因为海洋里的鱼类正被捕捞殆尽。于是,联合利华决定采取行动,与世界自然基金合作,建立了海洋管理委员会,为那些总捕鱼量有限、鱼群总数不会随时间减少的渔场提供认证,以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可持续性渔业的发展。为了鼓励渔民寻求认证,联合利华许诺从2005年开始,它的鱼类产品将100%购自可持续性渔场。虽然联合利华将为自己的许诺投入高昂的费用,但它简单地将此视为商业问题。一位供应链经理直白地说:“我们不是环保工作者,我们也不是科学家。但是如果我们对此袖手旁观,我们就没生意可做了。”正是这种开明的利己主义让环保行动显得更加真实和自然。

并不是所有的环保行为都会产生商业利益和环境责任的双赢结果,甚至有些环保计划在两方面都遭遇失败。但如果在环境问题上企业未尽自己的努力,后果可能更为严重。1989年,埃克森公司的瓦尔迪兹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酿成了美国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埃克森公司反映迟缓的危机公关和补救措施,及其对漏油事件严重后果不够重视,令其背上了漠视环境问题的恶名。时至今日,附近海域遭到严重破坏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仍无法完全恢复,埃克森公司和它的瓦尔迪兹号都成了企业不法行为的鲜活案例和警示。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