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黑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方向的探讨
作者:孔东升  文章来源:湿地中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26 9:39:3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局   孔东升)
 
湿地作为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维系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和作用。如何解决和处理好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坚持“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发展思路是我市站在历史与未来交汇点上的必然选择。我市最大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在于拥有大片的湿地,保护好现有湿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前提是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应尽快确立干旱、荒漠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机理与重建技术、生态学过程及方法。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研究为出发点,科学布局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观)测站,开展全球气候变化下湿地生态系统的响应,及由此带来的水资源安全、湿地外来种入浸及生物安全等应对策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是当前生态学发展的热点方向,应从以下10个方面积极开展研究:
1、开展湿地资源综合指标,湿地土壤理化指标,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湿地水文指标,湿地群落学特征指标的定位监测,预测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
2、通过监测湿地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其迁徒状况以及湿地植被的分布面积、种类、数量及其优势种等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来判定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以便提出和制定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及其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基本策略。
3、对湿地水禽进行栖息地的保护中,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禽个体的地点耐性和种群的空间周转性。认识水禽数量分布与其生存环境关系,把握栖息地变化与水禽种群动态响应机理,是建立水禽栖息地科学管理与珍稀水禽保护策略的理论基础,也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前沿与核心。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探讨影响鸟类繁殖成功率的不同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显著性,从而找出主要因子,为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4、了解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湿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探索湿地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的机制,增强湿地水源涵养能力,提高调蓄能力,稳定湿地的生态功能。
5、针对湿地保护的实际和需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工作,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治理、恢复与利用的理论支撑。
6、湿地保护的基础研究还十分薄弱,特别是对湿地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等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前沿技术研究几乎没有开展,制约了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科学地对野外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进而建立湿地生态演替及其变化趋势的专家预测模型。
7、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药用植物资源等,发展养殖、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将对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8、保护湿地就如同防止毁林,是保护陆地碳库和高服务价值生态系统的必需;国际社会最近一直在加强努力,争取将湿地保护而减排列入缓解气候变化的努力途径和谈判与减排的多边机制。因此,需要研究湿地在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碳汇”与“碳源”相互转化,还有无法预知的“漏汇”,研究它们的变化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研究湿地对调节区域气候起到的作用,探索湿地和大气之间能量和物质交换。
9、需要开展干旱、荒漠区湿地氮平衡的研究。氮素作为系统营养水平的指示剂之一,是湿地系统中最主要的限制性养分,其含量直接影响湿地系统的生产力,其氮素输入过程包括大气氮沉降、生物固氮、人为氮和径流氮等,它们作为系统氮素的重要供给途径,通过影响系统自身的营养状况而决定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运行。随着氮肥用量的剧增以及含氮废水的排放,大量氮素通过氮沉降和人为输入等方式进入河流、湖泊等湿地中,水体富营养化和氮素引起的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大气沉降是湿地系统氮素输入的重要途径,它明显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前,国内外关于湿地氮沉降的研究较少。
 10、新时期,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户集中建楼居住,由于污水不可能集中处理,有可能造成新的农业污染及水体环境污染。人工湿地是人为建立的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实现对氮、磷、有机物及阴阳离子的去除。在人工湿地中种植水生植物,为水生动物、微生物、鸟类和其它植物的繁衍提供场所,形成良好的食物链结构,既有景观观赏价值又有净化功能。通过对农村、小城镇污染水体的人工湿地技术治理,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促使系统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研究开发一套水体污染治理技术,完成1~2条典型村镇排水沟污染水体治理示范工程,使示范区域内主要污染物削减至Ⅲ类水质标准。形成一套适合于本区、低成本处理的水体污染治理的综合防治技术与管理体系,进而研究开发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处理技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