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让我们携手保护湿地
作者:黄抗生 鄂平玲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2/8 9:45:2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江河、湖泊、沼泽、滩涂、水库和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于湿地范畴

  主持人:今年湿地日的口号是“携手保护湿地,应对气候变化”。现在大家对湿地比较熟悉,但湿地的定义是什么,似乎又不太说得清楚。首先请马主任介绍一下,什么是湿地?湿地的价值和功能是什么?“世界湿地日”又是怎么来的?

  马广仁:目前世界上对湿地的定义有50多种,每一种定义都是根据它的不同功能给予定义。现在大家公认的定义是湿地公约的定义,中国是湿地公约的缔约国,遵从的也是湿地公约的定义。公约里面的第一条就把湿地定义为天然的、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泥地带,带有静止的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也就是说,江河、湖泊、沼泽、滩涂、水库和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于湿地的范畴。

  联合国环境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把森林、海洋、湿地并列为全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连接海洋和陆地的一个纽带,在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提供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抵御灾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湿地也是地球上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密集的场所之一。因此,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物产宝”、“地球的碳库”等等。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边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湿地公约》。1996年《湿地公约》常委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把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每一年的“世界湿地日”都有一个主题。

  湿地是一个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

  主持人:湿地在全球气候变暖中起到一个怎样的作用?

  马广仁:湿地在气候变化过程当中确实有很大的作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可能降水减少了,海水升高了,湿地面积会减少。二是湿地对亚环境气候变化也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泥炭地在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湿地是一个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湿地既有碳汇的功能,也有碳源的功能。在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为植物的生物链,死亡后在氧气的作用下植物快速腐烂,但是在湿地当中一部分死亡的植物残体很快就进入到永久性的水分饱和、缺氧环境当中,腐烂速度非常低,并在自然的条件下永久地被封存起来,长期积累,就形成了泥炭。在这个过程中,湿地就发挥了一个碳汇的功能,实际上就把碳集中到这里面来,起到了一个固碳的作用。但是如果湿地的泥炭地被排干了以后,泥炭就不再受到保护,而自动氧化分解了。这个时候,湿地就变成了一个碳源,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当中去了。所以,为了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必须把湿地保护好。

  我国湿地面临面积减少、功能退化、污染严重、基础薄弱四大挑战

  主持人: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我国湿地的特点?

  马广仁:我国湿地的特点是面积大、分布广,类型比较齐全,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区域差异也非常明显,我国湿地面积在世界排第四位,在亚洲排第一位。根据1996年到2003年湿地资源调查的数据,我国湿地面积为3848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3620万公顷,人工扩塘湿地228万公顷。

  尽管我国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还比较小,只占3.77%,远低于6%的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种类还是比较齐全的,有河流、湖泊、滨海、沼泽和人工五大类湿地。按照《湿地公约》的分类,这五大类型的湿地一共有42种类型。 

  主持人:我国湿地的现状如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马广仁:我国湿地在四个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面积减少,二是功能退化,三是污染严重,四是基础薄弱。

  面积减少,这些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比较明显。比如洞庭湖,1825年是6270平方公里,到1835年缩小到4700平方公里,到了1949年还有4250平方公里,但到了2002年,就只剩下2650平方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整整减少了近四成。再看江汉平原,四五十年代到处都是水,都是湿地,但到了70年代,洪湖也只剩下一小块了。还有黑龙江的三江平原,50年代的沼泽湿地大概有500多万公顷,现在大约只剩下130万公顷左右。滨海的一些滩涂和湿地也在减少,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功能退化,是说湿地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是由多要素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如果某一要素出现了问题,可能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受到影响以后,整个原有的功能就发生了退化。

  污染较严重,是指现在的江河、湖泊甚至包括沼泽湿地,由于点源的、面源的污染都比较多,所以造成了水体的污染。

  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是因为湿地保护工作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湿地保护区的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护栏、监测体系等,都还没有。

  目前全国建成200多处湿地公园,有37块湿地进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主持人: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马广仁:这个问题正是我们目前开展的工作。我国大面积的湿地都是通过建立不同级别的保护区进行有效保护的。但对于面积较小、人为干扰又比较大、破碎化比较严重的湿地,所谓破碎化主要是指湿地的一些鸟类栖息地被破坏,鸟类没有了,像这样的湿地,尤其是位于城镇周边的湿地,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方式,以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呢?从2005年开始,我们通过在全国开展建立湿地公园的工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成200多处,其中国家级的100处。

  主持人:现在许多湿地公园已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热点,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呢?

  马广仁:首先,我们要求湿地公园保护的区域内要保护起来;其次,也允许搞一些生态旅游,进行适度利用;再次,要有比较完整的宣教系统,比如建立一个宣传中心或者游客中心,宣传、介绍湿地的功能和价值,以提高人们湿地保护的意识。

  目前湿地公园的管理已比较规范和健全,《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湿地公园规划导则》、《湿地公园的建设规范》、《湿地公园检查验收办法》等一整套关于湿地公园的相应制度都已陆续建立起来,这对湿地的有效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拿大家比较了解的杭州西溪湿地来说,过去那是一片非常好的湿地,后来由于人为活动过多,它被污染得比较厉害,水质也很差,里面住的人家养猪的、养鸡的、养鸭的、养鱼的等等都有。为了改变这个状况,杭州市决定在西溪建一个湿地公园。2005年,我们正式批准了这个湿地公园,这也是我们国家第一个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杭州市下了大力气、花了大财力,把原来在湿地区里面生活的人家全部迁出来,并先后进行了三期工程。

  湿地公园建成后,湿地的自然状态恢复了,水质也变好了。《湿地公约》的秘书长到杭州西溪湿地去了两次,他说,杭州的西溪湿地公园能够恢复得这么好,又在城市周边,保护得这么有效,可以进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所以在去年,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被正式纳入到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目前我们国家有37块湿地进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其中大都是一些自然资源,只有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是靠人工和自然恢复的,它是我国通过建设湿地公园恢复保护生态的一个成功典范。

  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主持人:前一阶段,有一个电视剧组进入黄河湿地拍摄,对湿地造成了破坏,今后如何防范这一类人为破坏湿地事件的发生?

  马广仁:这件事很多媒体已报道过了,就是新《水浒传》电视剧拍摄组没有经过湿地保护管理部门的同意,就进入黄河湿地保护区里面去了,还带去了一些机械。在拍摄过程中,机械和人员噪声的伤害比较大,直接影响了候鸟的栖息。同时,湿地的植被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保护区的巡视人员发现这个问题后,就找到了摄制组。摄制组后来也认识到对于湿地植被的破坏、鸟类的影响都是不应该的,公开进行了道歉。这件事说明,我们国家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国家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缺失,对这类破坏湿地植被、影响鸟类栖息的事情,没有一个处罚办法。所以,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只有有法可依,湿地生态才能受到切实有力的保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