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态学视野中的生态问题
作者:段昌群  文章来源:生态约束与生态支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9 11:25:3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生态学视野中的生态问题:积累效应、放大效应、滞后效应、转移效应

  生命运动是最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而生态现象更是因集生命活动和环境变化于一体而显得极为复杂和多样。生态学曾经被认为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观点,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已经为复杂的自然现象建立了概念、方法和理论体系,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撑学科。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生态学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门与人们所熟悉的建立在经典物理学之上的科学模式不同的学科”,目前还不是一个可以进行预测的学科。生态学已经建立起来的科学思想,对理解环境危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无法支持那些根本不能成立的“生态学”疗方。虽然真正理解生态现象和生态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但理解一些生态问题的基本特点对真正关注环境问题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生态问题具有很强的积累效应

  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除了个别情况下是突如其来的环境灾难外,更多的环境变化是逐步发展的,一开始并不被人们所察觉或重视,通过初步积累,最后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这就是积累效应(段昌群,2004)。

  积累效应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比喻来类比。一个人满头黑发,拔掉一根是微不足道的,拔掉10根是无足轻重的,拔掉100根也是无伤大雅的,但如果拔掉1000根、10000根、100000根呢?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变成秃头、最后可能成为光头。绝大多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就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积累效应存在一个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这样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在发生中很难确定其中的转折点。为了更有效地管理生态环境,防治不可逆转的生态后果,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需要分析这个转折点。这就是生态系统在保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维持良性运转条件下能够接受污染物的最大量或承受取走的最大量,即环境容量和资源、生态承载力问题。也是说,任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后的积累都应控制在这个限度以内,否则生态系统最后走向崩溃,人类将丧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条件和资源支持能力。

  积累效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类活动对环境因子的改变程度及其效应程度是不断积累的,二是环境因子的改变范围和效应范围也是不断积累的。前者主要侧重于环境污染,后者主要侧重于生态破坏。量的积累和范围的延伸是受损环境及其效应不断发展的两个方面。

  目前,对于突如其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对于经常发生的、范围较大的、普遍存在的、短期内难以觉察效应的生态破坏行为,往往也是视而不见,研究工作往往也很少涉及。正是这些眼前看来不值得一提环境受损,经过积累后很容易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生态衰退。这类属性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最终伤害人类生存和发展、酿成环境危机的最大杀手。积累效应往往使人们在环境问题上“因恶小而为之,善小而不为”。

  环境问题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

  在人类的干扰和影响下,环境变化并不是线性增加的,而是逐步以加速度发展,呈现放大效应。

  对于环境污染而言,这种放大效应主要表现在:(1)污染物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而不断积累,呈现放大效应,如南极大气中没有检测到的DDT在当地的企鹅体内则有检出;(2)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在个体水平上的毒害效应可能不大,但在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层次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个体性的生物而言影响较小,但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圈的影响则十分巨大。

  对生态破坏而言,这种放大效应主要表现在:(1)局部的生态破坏产生的后果在全局上表现出来,从而产生更大的危害,如上游地区的毁林开荒引起的水土流失,对中下游地区产生洪涝之害,且在下游进行防治的代价远高于源发地区的上游;(2)关键地区的生态破坏将对很大范围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在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地区过度利用资源、破坏环境,使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的是整个区域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姜汉侨等,2004)。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