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未如期实现
作者:卞晨光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13 8:50:0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纽约5月10日电(记者卞晨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今天发布了最新编制的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指出,全世界并没有实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未能在2010年大幅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

  该报告对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以及生物多样性持续不断地丧失对人类福祉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最新的评估。报告认为,在2010年生物多样性整体目标所涉及的21项辅助目标中,尽管有些已在部分地区得以实现,但没有一项可以肯定地说在全球得到了实现;在国家层面上,没有一国政府完全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目标,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国家明确表示没能实现目标;而在生物多样性公约制定的15项大目标中,有10项显示出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趋势,全球44%的陆地生态区域和82%的海洋生态区域没有达到预期的保护目标,其中包括大多数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 

  报告指出,直接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五大主要压力,即生态环境变化、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气候变化,要么继续存在,要么仍在不断加剧。报告强调,如不迅速采取根本性和创新性行动,保护并可持续地利用地球上的多种生命,支撑全球经济、生命和生计的自然系统就有可能很快退化和崩溃。

  报告的主要结论还有:就所有物种来看,两栖类物种灭绝的危险性最大,珊瑚类物种的状况迅速恶化的程度最严重。另外,1970年至2006年期间,数量丰富的脊椎类物种数量平均下降了近三分之一,迄今在全球范围内仍在下降,其中热带和淡水物种数量下降的程度最大。尽管一些地区在阻止热带森林和红树林丧失速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世界大多数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在范围上和整体上都在继续退化,特别是淡水湿地、珊瑚礁、海草海底和贝类岩礁。在农业系统中,作物和牲畜的遗传多样性继续减少,2000年以来,已有约60多种牲畜品种灭绝。

  报告还概述了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新战略,总结了没有实现2010年目标的经验教训。这一战略包括解决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根源或间接的成因,例如消费模式、贸易增加和人口变化的影响,终止有害的补贴也将是重要的一步。报告呼吁国际社会不要继续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视为游离于社会核心关切之外的问题,应给予生物多样性保护应有的重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