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城市环境面临的问题和出路(2)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国际环保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4/23 23:32:10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
三、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从源头治理空气污染是一个重要方面。现在汽车尾气可以实现零排放,但是成本太高,因此总是有一定的排放量。 另一种成本较低的治理办法是广泛绿化,因为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污染。据测定,同样的街道,同样的居住人数,无植被的街道上空的悬浮颗粒物是有植被的街道的10倍,也就是说,植被可以减少90%的污染。由此可见绿色植物的重要性。 城市绿化应是多方面的,要形成草地、灌木及多种树木的生态系统,这样绿化效果才好,植被才能健康成长,不易得病虫害。即使一两种树得了病虫害,其它树种也不易感染,不用专门喷农药,鸟就能吃掉虫子,自然解决。 我建议我们的房屋设计多用太阳能,同时窗户要大,白天少开灯,以此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城市中的建筑物的绿化可以采取立体绿化的方式,即种爬山虎之类的植物,可以遮挡阳光直接的照射和雨雪的侵蚀,使室内温差不致过大,冬暖夏凉。据测算,这种方式可以节能30%。同时这些比较高的植物还可以吸收汽车尾气的排放成分。在伦敦街头可以看到许多铁丝网支撑着攀延植物,尽量增加绿化的高度。而我国将许多爬山虎剪掉,让房屋"亮"出来。 我国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却往往砍掉树木,只铺上空旷的草坪,这是非常盲目的学习西方的做法。我们拔掉野草,购买美国草,结果三天两头得浇水,草还长不好。连根拔掉野草易于使土地沙化,因为野草的根上带走了许多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而引进外来物种常会带来异源花粉,从而在人群中引发大量过敏反应。 现代绿化主张用本地的草,野草其实是最好的。绿化屋顶、墙、地面、石缝,能长植物的地方都让植物生长,让自然回归城市,从而提高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舒适度和亲切感。屋顶铺上草后,顶楼就不会太热,同时草皮可以吸纳屋顶的灰尘,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下雨时又可以滞留75%雨水,从而减少雨水的流失,下暴雨时也会缓解路面积水。 保护野草坪在城市中已经蔚然成风,野生植物已经引入居民区,这是很好的现象。我曾看到德国一个学校的孩子们保护的野草坪。野草坪的生物价值要高得多,因为有许多昆虫在野草坪中生存,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可以实行粗放管理;而且它吸收噪音和空气中的污染物,释放氧气的效果也比人工草坪好得多。人工草坪是死的草坪,没有生物,要靠人工浇水、除虫。 我国许多地方的树坑都是光秃秃的,野草被拔掉了,剪下的树枝每年环保部门要出动几十辆车运到郊外,这些与我们的管理水平也很有关系。 古建筑物旁边的大树万不能砍,大树可以遮挡阳光对古建筑物的直接照射,此外,大树还有极好的降温作用,据测定,一棵直径20公分的槐树相当于三台1200瓦的空调的降温效果。多种树少用空调的话,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大城市的建筑物不宜太高,太高则热岛效应非常明显,不利于污染的扩散。老房子应该保留下来,里面可以装修,既保留了文化,又保持了一定的建筑高度。城市中的地面一般是硬化的,尽是些柏油路、水泥路,太阳照射后先吸热,然后再释放,全都是热空气的,没有温差,空气无法流动,因此污染物就无法扩散;同时由于硬化的路面没有通透性,每年因此流失的水量有5-6亿吨。地面如果有绿色植被,地温比较低,空气就易于流动,扩散污染;此外,如果多采用有通透性的建筑材料铺路,就利于雨水的下渗。其实我国许多古建筑中就采用了这些方法,庭院中往往铺的是草坯砖、小碎石或鹅卵石等,既利于植物的生存,从而吸收灰尘和噪音,又利于保存雨水。 现在城市中的许多草坪采用了喷灌的方式来浇水,如果在阳光下喷洒,水很容易蒸发,就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增加了大气的湿度。正确的喷洒时间应在太阳落山以后至晚上10点左右。 我国河道两边的野生植物都拔了,树也砍了,说是树叶会掉到河里污染河水。实际上,树叶掉到河里正好为河里的生物提供了食物。没有树阴的遮盖,河水在阳光的直射下会变得很热,锦江河几年前花了好几亿治理河道,在河底铺上方砖,河道两边干干净净,可是现在水质一点也没变好。可见,硬化河道对水质一点好处也没有。然而就在锦江河旁边,有个美国人设计了一个活水公园,让大家了解自然界是怎么净化水的:河道旁边铺上卵石,河水流过许多植物而逐渐变得清澈,在自然净化过程中,植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净化的思想现在已经深入到许多发达国家居民区的建设中。生活污水通过居民区中的净化池先行净化,减少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居民区的居民也具有了垃圾分类装筒的意识,既实现了垃圾清运的现代化,改善了环卫工人的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最终提高他们清运垃圾的质量;同时能够有效地回收再生资源。 北京也实行"门前三包",门口打扫得很干净,但是垃圾全扫到对面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就很大了。我们的垃圾也应分类装入不同的垃圾筒,以便实行资源回收。 我曾在英国一个小旅馆中看到分类清楚的垃圾筒,有专门放易拉罐的,有专门放报纸的……这些垃圾筒不是由环卫工人来清运,而是由回收工厂直接来搬运。大学中设点专门回收纸张,制成的再生纸不经过漂白,虽然不是很白,但是它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 有机垃圾最难处理,鼓励每家每户自行解决,就是在花园中挖个小坑埋入垃圾,覆盖上土,放上蚯蚓,让蚯蚓分解垃圾。有机农业发展起来,可以用有机肥种花。除了有机垃圾之外,我们的垃圾基本上是可以回收的,可以制成包装物、做家具的压合板等。比如塑料瓶可以制成许多东西。 国外在回收垃圾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这也是我们不用花多少钱就能做的事情。塑料制品对环境污染很大,国外在开发一些新产品来替代塑料,比如用马铃薯制成的包装用品。这样一来,农民的种植就不光是粮食了,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业原料。农业的前景也就更乐观了。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向我们的祖先学习,要搞一个大工程,就要尽量利用自然的力量。我们要了解祖先利用自然的思想,都江堰就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国外也在学习我们的建筑思想,追求建筑的美感、舒适感,往往也在建筑中引入水,不但和谐,而且净化空气。 其次,我们要与国外加强信息交流。比如说一次性塑料袋、方便饭盒在90年代大批进入中国,而正是在90年代,国外绿色运动正在呼吁不用这些东西。这些塑料袋淘汰了我国原有的纸袋,许多街道加工厂就面临困境。当时90%的方便饭盒是台商独资企业生产的,这些企业之所以投资大陆是由于台湾出于保护环境的考虑对它们有较多的限制。 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使每个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乱扔垃圾。我国不是富裕的国家,但是浪费却非常严重,总是有许多剩菜、剩饭到入垃圾。95年以后我国非常流行盖玻璃房子,而大量的玻璃房子造成光污染,房子里却是夏热冬冷,又需要空调调节室温,能源消耗非常大。 现在修建高尔夫球场也很盛行,而高尔夫球场草坪的保养需要大量的杀虫剂,就污染了附近的农田与水源。 还有一种做法是要让城市亮起来,到处是灯光,这有必要吗?即使王府井亮起来,能说王府井达到了国际水平吗?能说中国达到了国际水平吗?我认为这并不见得是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我认为城市发展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城市的扩大需要相应的物质支持,要有郊区供应食物、吸纳垃圾;城市的扩大就意味着运输距离的遥远,能量消耗也就相应增大。这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城市规划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中应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无污染的能源来供应城市能源的消耗,公共交通在地下,城市边上有再生利用的工厂,有机肥埋入土壤,其它资源再利用…… 我国还可以开发环境文化旅游。伦敦有一个"地球中心",建在伦敦郊区不远的地方,是一片废矿山的遗址,有人提议把它建成了生态的教育基地,现在非常受欢迎。"地球中心"里的车都是脚踏车,灯都是由太阳能电池供电的,完全利用自然提供各种能源与水源……这样一来,家长非常愿意带着孩子们去参观。德国也有这样的生态教育基地,提供自然的环境让城市里的孩子们学习观赏自然、体验自立生活。 我国许多旅游点有娱乐设施,却没有教育意义。我觉得我国的圆明园就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基地,圆明园里有各种天然的植物,北师大的老师教生物课就常带着大学生到圆明园去。 |
![]() ![]() |